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784|回复: 0

[【文史类原创】] 素馨斋读史 之 沉重的飞行(原创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 08: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沉重的飞行

《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博募有奇技术可以攻匈奴者,将待以不次之位。言便宜者以万数:或言能度水不用舟楫,连马接骑,济百万师;或言不持斗粮,服食药物,三军不饥;或言能飞,一日千里,可窥匈奴。莽辄试之,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堕。莽知其不可用,苟欲获其名,皆拜为理军,赐以车马,待发”。尽管历史学家是用讽刺的笔调记下这些荒唐事的,但能够飞“数百步”,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可惜中国人太实际了,只是嘲笑,没有鼓励。
五百多年后,又有一个能飞的人,但这个人就没有王莽的“飞天理军”那么走运了。
《隋书•刑法志》记载,自天保六年(555)之后,北齐首任皇帝——文宣帝高洋就满足于自己的成就,任意杀人,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让人准备一些大锅、长锯、铁锥之类的刑具,放在院子里,稍微有了不愉快,就亲手折磨犯人直至死去,还让部下去割犯人的肉吃。
皇帝有这个嗜好,大臣们只有满足。仆射(相当于副宰相)杨愔(历史书的作者魏收拍他的马屁,不直书其名,只称其字“遵彦”)就让宪司(相当于刑部)把定了死罪的人关在皇帝附近,一旦皇帝突然想杀人,就拉一个过来,称之为“供御囚”,也就是供皇帝杀着玩的死囚。如果哪个罪犯关了三月侥幸没有被杀,就赦免其死罪。
高洋到邺城(今黄河北岸临漳县附近)西北的金凤台接受佛戒,信佛就要放生。高洋这个魔头怎么放生呢?他让手下召来许多死囚,给他们绑上大竹席作为翅膀,然后命令他们由30米高的台顶飞到地面上(多召死囚,编籧篨为翅,命之飞下,谓之放生)。所有这些囚犯都被摔死了,这位皇帝却哈哈大笑,为自己的创意得意不已。
关于高洋为了整人发明的酷刑,想出的歪点子还有很多,如果不是杨遵彦绞尽脑汁,想出一些既满足高洋的怪癖,又减轻高洋的危害的应对之法,北齐可能早就灭亡了。所以当时人偷偷地说:“主昏于上,政清于下”。
《资治通鉴》将高洋“放生”一事系于天保十年(559)七月(三个月后高洋暴卒,年仅31岁):高洋将祖父曾经封王、地位曾经高贵的元姓(东魏的皇族)全部杀掉,连婴儿都不放过。就像侵华日军一样,将婴儿高高抛起,落在槊尖上。前后屠杀的一共721人,尸体都扔在漳水里,以至于人们经常在鱼肚子里发现人的指甲。邺城人因为好久都不敢吃鱼。
高洋又命元黄头(东魏的一个王子)与其它囚犯乘猫头鹰形状的纸风筝从金凤台上起飞,大多数囚犯都控制不好风筝,直接掉下来摔死了,只有元黄头一个人成功地随着风筝飞了起来,一直飞到紫陌(在邺城西北郊)才降落在地上。但高洋并不关心元黄头是如何飞起来的,仍然将他关起来,直到饿死为止。
可以想象,在元黄头的时代,尝试借助风筝飞行肯定非常普遍。但在“放生”事件之后,估计没有人愿意凌空一跃,就如同邺城的居民不愿意吃鱼一样。于是,元黄头的飞行成为国人试飞史上的绝唱。
顺便说一句,金凤台至今仍屹立在邺城遗址。金凤台原名金虎台,汉末曹操所建,后因避后赵石虎讳而改。曹操在击败袁绍后,于建安十五年(210)筑铜雀台,建安十八年筑金虎台,十九年筑冰井台。三台都建在邺都西城墙的北部,以城墙为基。铜雀台居中,高十丈,有屋百余间;南边的金虎台和北边的冰井台分别高八丈;三台相距六十步,上有两座阁道式浮桥相连接,极其壮观。三台的代表是铜雀台,曹植《铜雀台赋》更是千古名篇。但由于战乱频仍、漳河泛滥,冰井台全部、铜雀台大部被漳水冲没,只有金凤台巍然独立。
今天我们知道,载人风筝飞行并非不可能。1894年,博登-鲍威尔成为在载人风筝上取得成功的第一个欧洲人。现代广泛应用的悬挂式滑翔机,也是利用高度、气流和技巧,实现无动力飞翔的,正是载人风筝的延续。
宋代岳珂《桯史》中记载了1192年作者在广州目睹的一件事。当时的广州有不少做生意的阿拉伯人,他们有自己的清真寺。其中一座清真寺的圆顶上建有高耸入云的毛笔形尖塔,塔顶是一只巨大的金鸡,但少了一条腿。这条腿是1180年被一个窃贼偷去的,他在登塔时带着两把去柄的伞,得手之后,乘风大跳下来,毫发无损。单纯的降落在六百多年后仍能让人惊叹,可以想象元黄头的飞行该有多么伟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30 22:18 , Processed in 0.33347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