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452|回复: 4

[【文史类】] 《中华读书报》2006年百佳图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2 18: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明:“中华读书报2006年百佳图书”包括“十佳”图书,以下为另外90种。评介文字有署名者全部选自本报已发书评,其余由本报编辑部撰写,执笔者包括:祝晓风、卢可思、咸江南、丁杨、陈香、熊彦清、王洪波。另外,李洪岩先生受邀撰写了《“封建”考论》、《法国史学革命》的评介,刘苏里先生受邀撰写了《书读完了》的评介,特此致谢。

  11、《“封建”考论》,冯天瑜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45.00元

  作者以中国历史为线索,对“封建”一词作概念史的考索与探究,分析这一词语的本义(古义)、西义(世界通用义)以及马克思的封建原论、现代中国的“泛化封建观”,试图为聚讼未决的中国历史分期提出新的观察视角和较精确的概念坐标,颇见功力,多有新意。由于“封建”问题意义重大,又是近年来的一个学术热点,故此书出版后,受到学界的较强关注。 (李洪岩)

  12、《20世纪看得见的历史》,[英]特里·布劳斯主编,周光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98.00元

  这本书是20世纪的大事记,类同媒体所作的年度盘点,而其盘点的时间范围是20世纪的100年。该书简洁明了,让读者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20世纪内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图文并茂,让读者能够获得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不过,这样的形式,使该书不可能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更无力深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动力学”因素。

  13、《YOU:身体使用手册》,[美]迈克尔·罗伊森、[美]迈哈迈特·奥兹著,兆彬、俞睿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9.00元

  本书作者以医生之笔讲述人类身体之疾时,既不那么刻板做高深状,也不那么危言耸听做忧患状,而是处处透着幽默、通透、智慧、举重若轻的善解人意。例如这样的句子:“睡眠就像性爱,你确实很期盼得到,完了后自我感觉良好;然而睡眠更像你的老板,在没受到干扰时,它的脾气就好得多。”如此亲切体贴的建议,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心悦诚服地笑纳呢? (孙小宁)

  14、《悲悯大地》,范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29.00元

  “在大地上行走和学习,在书房里阅读和写作”,这是范稳一贯的文学立场。他的这本书把目光投入到了藏族人的生活本身,投入到无处不在的神灵和宗教,堪称一部神灵现实主义的力作。洛桑丹增最后的受难让人想起耶稣受难时的情形,或许作者向往的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宗教精神,是一种融会了佛教和基督教精粹的精神。 (宋强)

  15、《贝克特选集》,[法]贝克特著,郭昌京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125.00元

  这套书的推出是对塞缪尔·贝克特百年诞辰的一份纪念。《选集》按年代收录了贝克特定居巴黎后所有用法文写作的作品,共5卷,125万字。荒诞派戏剧专家张容这样评述贝克特的作品:“在贝克特的笔下,人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人失去了家庭,失去了祖国,没有工作,没有计划,没有未来,无所作为……这就是人在世界上的微不足道的地位,是人类生存环境的真相。” (邓中良)

  16、《笨花》,铁凝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29.00元

  《笨花》可能是铁凝最好的长篇之一。小说取清末至上世纪中叶中国乱世时段,以冀中平原上的笨花村团花繁复的日常生活为背景,以向氏家族两代人生活为主线,将中国那段变幻莫测、跌宕起伏、难以把握的历史巧妙地融于乡土风情的刻画之中,时代风云的繁复波澜和世态风情的生动展示结合得天衣无缝,二者又和人物命运的展示相得益彰。 (葛红兵)

  17、《碧奴》,苏童著,重庆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25.00元

  “孟姜女哭长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苏童没有“戏说”这个伟大而又离奇的故事,他紧紧抓住这个情节充分想像,无限放大,重现这个神话。他忽略了这个故事现实的一面,反而用语言和想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更具神话色彩的世界。“神话是飞翔的现实”,正是作家这样的理念,让这部作品与心灵有关,与当下有关。 (阎晶明)

  18、《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张素华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38.00元

  随着时间的推移,1962年年初在北京召开的那次有七千多名县委书记以上干部参加的会议,越来越显现出对后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变局》一书的作者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对这段历史很有了解,对相关资料的掌握也得天独厚,该书全面、深入地记录了七千人大会的召开背景、会议过程和重要人物的活动,史料价值与阅读价值兼具。

  19、《殡葬人手记:一个阴森行业的生活研究》,[美]托马斯·林奇著,张宗子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20.00元

  像许多诗人一样,林奇以死亡为主题。但林奇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一个小镇的殡仪馆业者,受雇埋葬和焚烧死者。工作中,他始终敏锐地聆听着透过死亡传达的爱和悲伤的话语。这是见证者和当事者的双重声音。林奇站在“生者和曾经生活过的死者”之间,带着愤怒,带着惊讶,带着畏惧,带着平静,试图一瞥我们所有人都需要领会的死的意义。

  20、《兵以诈立》,李零著,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一版,39.00元

  这是一本在思想文化史的背景下讨论《孙子兵法》的书。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凭借20余年积累的古文献和历史文化知识,在讲解《孙子》各篇时,插入大量的背景知识,涉及军事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诸多方面,令人目不暇接,为我们理解这一经典文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长征》,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53.00元

  王树增掌握了大量“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罕见壮举的相关资料,以此为基础,按照长征的时间跨度与地域推进为基本架构,以文学氛围浓厚的笔法对长征中的人物、故事、重要场景加以描绘。书中人物中既有毛泽东等高层领导,也有很多无名的普通人。这是一部从微观到宏观全景式回顾长征的佳作。

  22、《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美]杰克·威泽弗德著,温海清、姚建根译,重庆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32.00元

  蒙元史专家威泽弗德并没有像以前西方人那样把成吉思汗描绘为一个冷酷嗜血的暴君,而是认为,他统领着自己的军队,把东方的先进文化和科技带到了还处在黑暗时代的欧洲,并唤起了全球性的人类觉醒。对成吉思汗评价如此之高,恐怕是前所未有的。历史当然不该是任人随意装扮的小姑娘,但变换视角去看或许能获得新的启示。

  23、《重返梦幻岛》(《小飞侠彼得·潘》全球终结本),[英]杰拉尔丁·麦考琳著,任溶溶译,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20.00元

  有关梦幻岛的故事不像是一个真正的故事,而更像是孩子们在自己的心灵中编辑出来的故事。那里的一场场“有情有节”的实景,越加推敲,就越会冰消雪溶般地化作似有若无的虚境。无论是梦幻岛上的一切惊险、过瘾的经历,还是神秘诱人的野孩子彼得·潘本人,都只在儿童相信它们时才会存在。也就是说,这一切只存在于孩子的心里。 (刘绪源)

  24、《触摸科学:亲身体验科学实验》,[日]檀上慎二等著,田林等译,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18.00元

  让我们把数学公式统统丢到一边,按照简单的说明去亲手完成一个又一个的趣味实验,我们会惊奇地发现:科学竟然这么有趣,仅凭身边那些不起眼的材料,就可以进行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全书结合我们身边的自然现象,提供了光、声、电、力、热等方面的实验,如自己动手制作光纤、彩虹;使用气球做声音的发送、接收器;用加热的方法产生声音等。

  25、《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德]于尔克·舒比格著,[德]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特图,廖云海译,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28.00元

  做白日梦的,通常是心里比较干净的人,保留着孩童时期的憧憬与清澈。更多的人在白天失眠,他们在意的是自己的日程表,和一些与金钱相关的数字。于尔克·舒比格也怀旧,也不满现实,但他不愤怒,不故作忧伤,他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一个孩童,吐露着智者的呓语,做着他的香甜的、幸福的白日梦。 (殷健灵)

  26、《第九个寡妇》,严歌苓著,作家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25.00元

  “第九个寡妇”是一个快乐寡妇,但这个快乐寡妇并不似林语堂笔下的其快乐源泉来自西方文化的寡妇,严歌苓写的是一个地道的中国寡妇,她来自民间,像一只在乡野林间飞上飞下的喜鹊,体现出一种民间的快乐精神。她虽然是小说中的第九个寡妇,却是当代文坛上的第一个快乐寡妇。 (贺绍俊)

  27、《电影的故事》,[英]马克·卡曾斯著,杨松锋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148.00元

  有经验的影迷都知道,没有一个镜头、一种风格、一类形式是横空出世的、绝对独创的;在电影历史的上游都能找到它们的渊源。而《电影的故事》的迷人之处正在于它讲述了“蒙太奇的故事”、“跳接的故事”、“正反打的故事”这样的电影语言的形成和转变过程。 (卫西谛)

  28、《斗室中的天下》,资中筠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30.00元

  作者倡导社会科学化的国际问题研究,而不是单纯的对策研究或“智囊团”研究,她给国际问题研究注入了文明史的因素,使之更具学术的底蕴。这本书是她的第4本随笔集,多为学海岸边的杂写杂忆和趣闻,题材涉及古今中外,确是身居斗室而心怀天下。既有学术的风雅,又有现实的关怀,思想更为成熟,文笔更为优美,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学术随笔佳作。

  29、《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29.00元

  书中那些古老神秘的鄂温克部落故事,由一位饱经沧桑的鄂温克酋长之妻口中不紧不慢地铺展开来,有着浓重的宿命意味。同迟子建以往的作品相比,《额尔古纳河右岸》流露出更强烈的对生死、人性的超然态度。男男女女,生老病死,原始的力量蕴涵着最纯粹的情感。这样的文字需要心静才写得出,也需要静下心来方可品读。

  30、《法国史学革命》,[英]彼得·伯克著,刘永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20.00元

  年鉴学派以其60年孜孜不倦的、社会科学史上绝无仅有的跨学科研究,掀动了法国的史学革命,使得历史学这门学科全面改观,也使自己名闻遐迩。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以十来万字的简短篇幅,深入浅出、清楚明白地向世人勾勒了这一史学群体的概貌。迄今为止,我国已经翻译出版了不少与年鉴学派有关的书籍,本书不失为其中最优秀的概览性著作。 (李洪岩)

  31、《法兰西组曲》[法]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著,袁筱一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29.00元

  在走向集中营、走向死亡之前,内米洛夫斯基让自己这本书“活”了下来。60年后,内米洛夫斯基的孩子把母亲的遗著公之于众,使得我们有幸目睹一个奇迹的发生。内米洛夫斯基不同于同时以及后来的众多犹太作家,她悠悠地写战争、写人性,不带一丝惊雷,但我们在翻过书页的时候,分明还是感到了沉重。 (涂志刚)

  32、《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苏力著,三联书店2006年6月第一版,31.50元

  本书发掘的是中国经典文学中的法律之维。虽然苏力一再强调他对经典的阐释不是传统的“讽喻”或暗示或影射,但毕竟他要针对的问题却是当前的和未来的,而且他的分析往往夹杂着许多个人的情感和抛开文本的单纯想像,有些地方失之于严谨是在所难免的,受到各种批评也毫不奇怪。但必须承认,他所采用的方法和获得的结论都对我们极具启发性。 (罗春伟)

  33、《哥伦比亚的倒影》,木心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22.00元

  有时一段词语、一句话,就能透射光芒,直指人心,木心先生正是这样的作家。翻阅这些我在20多年前就阅读过无数次的散文,再次感到先生是一个无解的谜——他有来路,但没有师承,他秉承内在的意志,但没有同志,长期以来,他与文学团体和世俗地位绝缘,因此没有读者,没有知音,没有掌声……这是他所追求的吗? (陈丹青)

  34、《阁楼上的光》,[美]谢尔·希尔弗斯坦著,叶硕译,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3月第一版,25.00元

  如果你认为这部绘本诗集里,仅仅是写了些那个长着一堆乱草般头发的小坏包的若干“蔫坏”故事的话,那你恐怕要错过许多更为精彩的人生寓言诗篇了。这些饶有理趣的诗篇揭示了人与世界相遇之后,将会经历和品尝的许多尴尬、无奈的人生悲喜剧,同时也充分呈现了一个天才艺术家的非凡的智力与豁达、乐观的性情魅力。 (徐鲁)

  35、《蛤蟆的油》,[日]黑泽明著,李正伦译,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11月第一版,25.00元

  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是一位为东方电影打开国际电影市场的文化先驱。今天,这个先驱的躯体已经离我们而去,而他的传记《蛤蟆的油》则带着他生命中恒久的电影精神流传下来。这种精神体现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就是指涉的关于认识与真理、语言与现实、阐释与目的这一系列现代哲学最为关注的终极命题。 (贾磊磊)

  36、《害怕写作》,黄子平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20.00元

  此书定名为《害怕写作》,翻阅该书却发现了一篇文章的名字叫做《喜欢阅读》,真是相映成趣。在喜欢与害怕之间,我们偷窥到了作者夹杂在阅读和写作之间无以言语的苦楚。在黄子平那里,“害怕写作”是一种审慎的写作态度,也是一种对文本和公众负责的态度。事实上,文本进入公共领域就将参与一种话语权力的建构或者争夺,能不惧乎? (思郁)

  37、《黑暗时代的人们》,[美]汉娜·阿伦特著,王凌云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24.00元

  阿伦特历经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她来自德国,是位犹太人,曾长期沦为无国籍者。同为黑暗时代的人,阿伦特把她所敬佩的“黑暗时代的人们”的言行记录下来,可谓惺惺相惜。在更深层次上,阿伦特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理论问题,这就是:面对黑暗现实人当何为?面对不义作为一个人该采取何种态度? (陈伟)

  38、《红煤》,刘庆邦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20.00元

  《红煤》借助煤矿题材讲了一个“于连式”的故事。宋长玉通过所谓的“爱情”作为阶梯往上爬的投机心态,他受到打压后爆发出人性中涌动的煤层一样深厚的黑暗,都有一定的典型性。小说不仅在抵达人性深度上具有坚硬的品质,在表现现实上也非常深入,如一位武林高手扬手甩出一枚飞镖,直取生活的咽喉。 (王德领)

  39、《凯恩斯传》,[英]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著,相蓝欣、储英译,三联书店2006年4月第一版,79.00元

  凯恩斯从事研究的唯一目的就是使经济理论能为现实经济服务,他参与的论战都是在政策辩论层面上的。从这一点来说,凯恩斯更像是18和19世纪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家,而不是20世纪主流的学院派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传记很多,而本书从全球化的高度展现凯恩斯这位有着世界性影响的人物的人生轨迹,正是其高出其他作品的地方。

  40、《朗读者》,[德]施林克著,钱定平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28.00元

  这是一部关于沉默之书。不要以为这仅仅是一个文盲的故事,这在广义上是所有人的命运,我们都是在被人说,我们身体里都有一个沉默和被迫沉默的区域,我们或者忘记它或者守望它。而故事中女主人公的选择是抵抗着、坚守着,像一艘孤独的伤痕累累的大舰,抱着她的沉默庄严沉没。 (李敬泽)

  41、《雷蒙·阿隆回忆录:五十年的政治反思》,[法]雷蒙·阿隆著,杨祖功等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68.00元

  雷蒙·阿隆与他的同班同学萨特比起来,不仅是生前,而且在他身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是寂寞的,两人在中国的命运也与在其祖国相仿。这些年来,阿隆日渐红了起来,他的《论治史》、《阶级斗争》、《知识分子的鸦片》都相继登陆。这本回忆录有助于我们理解比较偏重现实主义一路的这位思想家的思想风采、生活细节,并回望其同时代思想家的生动表情。

  42、《理性与自由》,[印]阿马蒂亚·森著,李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58.00元

  此书深入探讨了个人选择以及社会选择中的各种理性观念,指出理性意味着我们必须将价值观与选择提交于批判性审查之下。书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自由,着重考察了自由的机会与过程方面,其中涉及了当代关于自由理论的前沿问题,比如偏好的相关性、机会的基数性、多元偏好、帕累托自由的不可能等等。

  43、《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黄一农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58.00元

  本书以明清鼎革之际,信奉天主教的若干士人在中西文化之间的依违以及他们内心的感受为中心,再现了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传奇。作者于史实多有独到的发明,在研究方法、写作方法上也有诸多创新之处,尤其他提出的“e考据时代”的说法更是在学界着了先鞭。

  44、《卢比孔河:罗马共和国的胜利与悲剧》,[英]汤姆·霍兰著,杨军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5.00元

  卢比孔河是罗马共和国时代山南高卢与意大利的界河。公元前49年,恺撒冲破不得越出所驻行省的法律,渡河宣告与罗马执政庞培决战。汤姆·霍兰依靠西塞罗留下来的回忆录、书信、演说片断等材料,叙写了罗马共和国鼎盛时期的生动画面——这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世纪,曾经为自己叛逆传统而自豪的罗马人,甘愿放弃个人自由,向皇帝俯首称臣。

  45、《沈从文年谱》,吴世勇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46.00元

  这本书中有大量丰富、生动的细节支撑,让我们看到沈从文被历史烟云遮蔽的隐秘往事,他的写作与书信,他的表情与沉思,他的勇敢与软弱,他的言行与交游,这一切,都是由事实来说话。以沈从文为个案,我们不仅了解到作家和学者的物质生活细节,而且隐隐约约看到20世纪中国的万千气象。 (柳已青)

  46、《芒果街上的小屋》,[美]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著,潘帕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24.50元

  一段一段的,有点像诗体小说,或散文诗。这是孩子和成人都可以读的书,而且孩子和成人都能读出各自的味道。语言简洁到了极致,纯净到了极致。需要宁静的阅读环境,阅读时,你仿佛都能听到作者轻柔的声音。字里行间溢满了节奏、诗意和纤细的感觉,总觉得有一缕微风、一丝细雨轻轻拂过你的心田,无比地滋润。 (高兴)

  47、《明亡清兴六十年(1583-1644)》(上),阎崇年著,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一版,29.00元

  本书以袁崇焕为线索,展现了明末清初六十年间的历史风云。作者对明朝和满洲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平行观察,力图总结明朝何以衰亡,满洲何以兴起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在叙事手法上,以袁崇焕个人的命运起伏为推进情节发展的线索,又增加了其背后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所以既有可读性,又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48、《摩诃婆罗多》(全6卷),黄宝生主持,金克木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680.00元

  《摩诃婆罗多》的书名意译为“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大致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后4世纪的800年间,一代代具有杰出的口头叙事艺术才华的游吟诗人和宫廷歌手苏多,他们汲取了种种印度文化及其叙事传统的养分,汇编成了这宗无与伦比的大型诗体英雄叙事。中国梵语文学界的众多专家学者集十余年之心血,潜心译事,也当赢得称誉。 (朝戈金)

  49、《魔鬼经济学》,[美]史蒂芬·列维特、[美]史蒂芬·都伯纳著,刘祥亚译,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28.00元

  为什么毒品贩子多半买不起房子,还要跟妈妈住在一起?为什么说游泳池比枪支要危险百倍?……就是这样一些充满“八卦”味道的问题,本书却要以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予以解答。经济学一般被视为一门面目冷冰冰、门槛很高的学问,但这本《魔鬼经济学》向人们展示了经济学的一副亲切面孔,让人感叹,经济学竟然可以如此有趣。 (吴锡平)

  50、《莫扎特家书》,辛丰年译评,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22.00元

  今年是莫扎特250年诞辰,多年来因一系列音乐随笔而蜚声书林的辛丰年先生从莫扎特众多家书中摘译精彩片段,并辅以二百余篇独到解析,或回溯历史,或评论人物,在时下多本关于莫扎特的新书中显得很特别。透过这些随意、感性的书信可以看到这位不世出的音乐天才在非凡的艺术天赋之外的现实一面。

  51、《奈保尔家书》,[英]奈保尔著,北塔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23.00元

  从17岁离家去牛津求学,到出版小说处女作《神秘的按摩师》,奈保尔这8年间的家书的主要内容是他在牛津的生活。他的信大都写给父亲,还有少量写给姐姐,在印度读书的卡姆拉。对于一个刻意背对阳光,从自己的影子看世界的作家而言,或许也只有《家书》能成为他全部作品中唯一的例外,哪怕它是一本“合著”。 (云也退)

  52、《潘光旦图传》,吕文浩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27.00元

  潘光旦是我国现代优生学、社会学、性心理学的重要奠基者,也是一位长期被我们忽视的极具创见的社会思想家。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潘光旦传记,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该书作者、青年学者吕文浩先生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均以潘光旦的思想作为研究题目,这本图传堪称厚积薄发之作,特别是对潘光旦学术思想的评述,极见功力。

  53、《普里什文文集》(共5卷),[俄]米·普里什文著,刘文飞主编,潘安荣等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148.00元

  在普氏笔下,大自然不再仅仅是故事的一个背景,美丽的俄罗斯风光不再仅仅是农奴制社会黑暗的一种陪衬。普氏不是以追求神秘为荣的象征主义者,由于“我在万物中,万物在我心中”,庄周和蝴蝶已经浑然为一了,大自然才是普氏作品惟一的主人公。 (楼肇明)

  54、《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美]白诗朗著,彭国翔译,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42.00元

  白诗朗为美国波士顿大学神学院副院长、宗教对话研究所所长。作者从比较宗教学的角度思考、探讨了儒家传统的宗教性、现代性,深入分析了儒学和基督教之间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作者认为,在当代,儒耶对话已经成为可能,而且必要,并将对全球的和谐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55、《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美]罗伯特·达恩顿著,叶桐、顾杭译,三联书店2005年12月第一版,31.00元

  若就个人来说,大多数书商的形象是令人厌恶的,最典型的就是杜普兰。该书说杜普兰是一个赌徒。他认识到经营四开本《百科全书》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财机会,就押上全部身家,卖掉许多书的股份、房产和家具,冒险赚得大钱。但是,正是书商的贪婪促使他们投机、冒险。他们在为自己取得最大利益的同时,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 (黄敏兰)

  56、《起源———剑桥年度主题讲座》,[英]费比恩主编,王鸣阳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27.00元

  万事万物皆有源。在这本书中,当今世界上一些最优秀的科学家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宇宙起源、太阳系起源、人类起源、人类社会起源、语言起源的故事,等等。这本书收入“剑桥年度主题讲座”丛书。该套书还包括《进化》、《时间》、《空间》、《记忆》、《身体》等各册。每本图书都反映了关于该主题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而且跨越多个学科。

  57、《乔伊斯传》,[美]艾尔曼著,金隄等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68.00元

  “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给我们的乐趣有增无减,”理查德·艾尔曼写道,“我在整理这部传记的时候,深感对他的爱好一点也没有衰退。”艾尔曼的《乔伊斯传》在1959年出版的时候,就被公认是对乔伊斯生平的最重要的研究,是一部文学传记的杰作。现在的修订版又增添了一百页新的内容,其中包括一次失恋、一套梦境记录、新发掘出的书信,等等。

  58、《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高王凌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15.00元

  以往对中国农业集体化时期的研究,多侧重于政府或领导层的决策及其实施,而对广大农民的接受情况关注不多。高王凌的这本书试图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来展现那个时期农民的怠工、压产、偷拿、瞒产私分、包产到户等“反行为”。不了解农民的反应,就无法完整地理解那段历史,也无法理解后来我们怎么从集体经济演变到包产到户的。

  59、《如彗星划过夜空:近距离看美国之四》,林达著,三联书店2006年3月出版,21.00元

  原以为“近距离看美国”三部曲早已划上句号,现在看到这一系列的“之四”,真有一份意外的惊喜。该书主要讲述了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前后发生的故事,以及1971年“五角大楼秘密文件案”的前因后果。林达无疑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似是不动声色,却已让读者手难释卷。

  60、《如焉@sars.come》,胡发云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25.00元

  这部小说最重要的贡献,无疑是毛子这个形象。他在很年轻的时候热情思考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但后来显然走上了另外一条路径,那里充满了现实的诱惑和利益的计算。他也许是有理由的,但他已经丧失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和勇气。对于作家来说,能写到这一笔,也就是一种承担。而文学,正因为有了这种承担,才显示出价值和意义。 (解玺璋)

  61、《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曹天元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32.00元

  量子理论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题目,并非专业物理学家的曹天元却大胆落笔,一写就是40万言。这本书有点像物理学史的《射雕英雄传》,各路高手络绎登场,展示自己的独门工夫,看得人眼花缭乱,一个回合一个回合演绎出来,其艺术效果直追金大侠笔下的“华山论剑”。

  62、《社会政治运动讲义》,赵鼎新著,社会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39.00元

  本书在批判地介绍和分析西方经典社会学理论流派对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社会运动、革命)的解释与解读之后,提炼出了影响和决定社会运动之产生和发展的三要素:变迁(各种社会变化)、结构(国家与社会)、话语(被社会运动所认可的)。作者认为,一些发达国家都有对社会运动比较强的制度化能力,而对于中国来说,亟待提升的正是这种制度化的能力。 (雷天)

  63、《生死疲劳》,莫言著,作家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39.00元

  《生死疲劳》从1950年写起,总体性地讲述中国乡村50年的历史、50年百感交集的复杂经验。人与土地的关系是乡村历史和生活的内在机枢,莫言的洞见在于,他看出了“我”的土地和“我们”的土地有着根本区别,这不仅是所有制问题,更是人的存在问题,但当土地不再是“我”的土地时,中国精神在人民生活中的内在断裂就已经开始。 (李敬泽)

  64、《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著,何帆等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56.00元

  世界变成了平的,是说世界在技术发展和资本流动的双重推动下,正发生我们尚无法预料结局的转型——一种新型的扁平结构的社会模式,将取代旧有的金字塔结构的社会模式。飘浮不定的时空转换,丰富多彩的案例故事,略带夸张的叙事方式,刻意制造的节奏感,显示了记者兼畅销书作家弗里德曼的非凡能力。但是,怎样看待弗氏的预言,则完全取决于你。 (冯聿峰)

  65、《书读完了》,金克木著,黄德海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32.00元

  近代以来,少有敢说“书读完了”的人,金先生不但说了,而且慢条斯理地告诉你,书为何可以读完。本书篇目选自金先生已出版的各种文集,集中在一起,着实让人过瘾。金先生一生出了六七十个集子,然目力所及,认为先生最重要的集子一是《风、烛、灰——思想的旋律》(三联书店),再就是这本《书读完了》。 (刘苏里)

  66、《书文化的传承(插图本)》,来新夏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38.00元

  这本书是来新夏先生将自己在国内外许多大学、图书馆所作专题讲座的讲稿整理、修订而成。作者跳出传统目录学、图书馆学的讲课框框,从中华文化承传的角度,对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书文化”作了梳理。该书见解精辟,要言不烦,虽是一本小书,却展示了大学问家的功力。 (陈福康)

  67、《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阎云翔著,龚小夏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30.00元

  本书是一部乡村民族志的文本典范,写得简练、平和而扎实,涉及下岬村50年私人生活史几乎所有重要方面,并对诸多新兴事物进行了发生学研究,如对50年来年轻女人地位的上升,以及“分家”的发生学研究尤为突出。关于国家对乡村私人生活的影响、塑造,进行了同样细致的描述。 (刘苏里)

  68、《私有化的局限》,[德]魏伯乐等主编,王小卫、周缨译,刘昶审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38.00元

  私有化能提高效率,促进发展,增加财富,从而有助于消除贫困和落后……这些观念似乎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共识”。而本书第一句话就是一句大声的警告:“谨防极端!”本书深刻地揭示了推行私有化一旦越过某一界限,就会走向反面,造成很多负面效应。怎样才能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本书提供的答案是:依靠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广泛的民主参与。

  69、《苏联祭》,王蒙著,作家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29.00元

  对在五六十年代度过青春期的中国作家来说,去俄罗斯寻访,与其说是想看一个超级大国的风貌,不如说就是想去怀旧,去捡拾曾经阳光灿烂的青春,那可能是由手风琴、红场、革命语录、“喀秋莎”、“山楂树”等意象组合而成的心中“桃源”,是把青春、理想、爱情、奉献的情感基调重新调到最高处的强烈愿望。王蒙的《苏联祭》可以说是这种“怀旧”与想像的代言书。 (阎晶明)

  70、《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李锐著,三联书店2006年11月出版,14.50元

  《太平风物》似乎可称为“跨文体”写作。李锐把古籍《王祯农书》中的古代农具图谱和古籍原文作为每个篇章的引子,笔下流泻出一篇篇与农具农耕有关的文字,对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复杂关系阐释得异常到位。作家以悲悯之心对古老农业社会的凭吊也牵扯出对当下农村乃至整个社会一些问题的思考。 (丁杨)

  71、《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彭懿著,21世纪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88.00元(精装)

  长期以来,内地的图画书出版和图画书研究一样,凤毛麟角。出版者面对图画书畏手畏脚,步履维艰;研究者不仅资源匮乏,而且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直到今天,我们才终于等到了中国图画书研究的一席盛宴——《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写作者与出版者一起,以一种难得一见的书籍形态,共同完成和隆重表达了对于图画书的“爱与知”。 (徐鲁)

  72、《图说世界探险史》,[美]纳撒尼尔·哈里斯等著,张帆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65.00元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发现的历史。书中由原始社会“南方古猿”为觅食而远行说起,直到进入21世纪现代人对太空的探索,在漫长的历史背景下展开人类的探险画卷。该书文字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地理知识,历史图片、资料照片和地图的运用令阅读变得直观而愉悦。 (丁杨)

  73、《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许倬云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33.00元

  作者受梁启超《中国史叙论》启示,将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当作中国文化圈不断扩张的过程,分为中原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世界的中国以及中国近百年现代化浪潮的蹒跚历程。世界范围内进行比较的宏阔视野、纯熟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对于一般读者阅读习惯的照顾,使得这本摆脱帝王将相的中国通史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74、《为什么读经典》,[意]卡尔维诺著,黄灿然,李桂蜜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5.00元

  卡尔维诺的追求是:用心写作诉诸情感,用脑写作发挥想像。对此我曾有番想法:想像本身已经足以给人类提供永恒的价值取向,而并不在乎这一想像的意义何在。它本身就是独立的存在,已经具有终极意义。卡尔维诺讲“必须承认它是一种少数人的倾向”;据我看在此倾向上真正达到“以精神秩序战胜世纪的混乱”程度的,恐怕只有博尔赫斯与卡尔维诺两人。 (止庵)

  75、《帷幕》,[捷克]米兰·昆德拉著,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18.00元

  作为昆德拉文学思辨三部曲的终结篇,《被背叛的遗嘱》和《小说的艺术》的延续,随笔《帷幕》概述昆德拉在前两者中的思考,并以更自由的笔触探索与历史和生活现实交混的小说艺术世界。在昆德拉看来,小说家不仅仅是取悦读者的人,他更像是远方亲切的父亲,早就不“把人们的严肃当一回事”,跟读者讲着生活的秘密。

  76、《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美]斯沃茨著,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38.00元

  本书系国内引进的首部全面阐释布尔迪厄理论的专著。它对布尔迪厄“思想肖像”的描画,清晰,客观,适度。布尔迪厄的批判社会学在揭示一切文化和知识生产都是利益、权力关系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取消了自身的合法性。虽则最后,布尔迪厄提出了社会学的“反思性”要求,但其“秘方”仍不过是诉诸知识者、文化人的“道德责任”而已。 (邓金明)

  77、《我的父亲张元济》,张树年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16.00元

  作为中国近代出版界的元老巨擘,张元济将商务印书馆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印刷所发展成为一个中国最大的文化出版企业。同时,他学贯中西,也是思想界的先驱。对于这样一个伟人,自然评论甚丰,而作为后人的张树年,在本书中为读者提供了更多张元济与亲友、家人交往的鲜为人知的细节。从细微处见精神,使得本书有种动人的力量。

  78、《我在伊朗长大》(4册),[伊朗]玛赞·莎塔碧著,三联书店2006年4月第一版,80.00元

  与其说这是绘本,莫不如说是多格漫画。黑白的色调,版画般的质感,很有风格。作者玛赞·莎塔碧生于伊朗,后来到欧洲求学并在世界范围内发表漫画作品,她在书中将自己对于伊朗这一神秘而古老国度的个人记忆描绘出来,表达方式是轻松幽默的,画面内涵却涉及成长、亲情、宗教、政治等主题。

  79、《无声的群落:大巴山老知青回忆录(1964-1965)》,邓鹏主编,重庆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66.00元

  与一些早期结集的知青集体回忆录相比,《无声的群落》的叙事风格更为平实朴素,对这场运动以及自己经历的思索也更成熟,更客观。即以篇幅之巨来说,众多的知青回忆录,也鲜有能出其右者,从中亦可见参与者的投入程度。本书主编邓鹏称这个群体为“无声的群落”,有心者应能体味其中隐含着多少的悲苦与不平。 (定宜庄)

  80、《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1895-1928)》(1-5册),陶菊隐著,海南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128.00元

  本书曾由三联书店分别于1959年、1983年出版过,书名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坊间殊不易得。据说当年有两种评论意见,一是曹聚仁先生的,说作者是目光如炬的史家;一是史学行里的,认为评论失之偏颇。现在看来,于后者,陶先生碍于时情,有无可奈何的一面;于前者,无法苟同。那个时代,根本没有产生目光如炬史家之可能,陶先生当不例外。 (刘苏里)

  81、《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美]詹姆斯·克利福德、[美]乔治.E.马库斯编,高丙中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6月第一版,34.00元

  人类学家宣称自己在研究文化,他们很少意识到,他们自己的研究中,一个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书写;书写,使文字带着作者所处的“我群”的文化价值与偏见,“翻译”着被书写的“他群”的文化,使其意义发生根本改变。本书揭示了:在人类学的现代主义成为过去之时,追求所谓“真相”的人类学家,他们如履薄冰。 (王铭铭)

  82、《幸福与经济学》,[瑞士]布伦诺.S.弗雷、[瑞士]阿洛伊斯·斯塔特勒著,静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32.00

  经济学这门学科与人类的幸福密切相关,但经济学家们很少将对“幸福”的研究引入过他们的工作,“幸福”通常被他们视为一个“非科学性”的概念。本书是第一部在经济学与幸福之间、幸福与民主之间建立起实证性联系的著作。两位作者在书中论证了以收入、失业和通货膨胀等形式体现的微观及宏观经济环境对幸福的影响。

  83、《虚土》,刘亮程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24.00元

  这本书描绘了一个直觉所能到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耳朵、心灵、眼睛孤独地洞开,世界混沌初开般宁静、虚空,任何声响、动静以及天地间事物的微妙变化在这个直觉世界里被捕捉、感知和呈现。刘亮程试图呈现村庄的意识,而这些意识带着某些原始思维的特点,以直觉、感官为依靠,似乎在完全封闭的内心,又似乎世间万物都在体察之中。 (何英)

  84、《沿河而居》,尚昌平著,山东画报出版2006年3月第一版,35.00元

  这本书有一个很诗化的名字——河,指的是克里雅河,河是季节河,经常断流,经常改道;河的两岸,生长着胡杨林、芦苇滩、杂草,居住着达里雅博依人。沿河而居并不诗意,他们多是靠放牧养羊为生,生活不富裕,甚至清贫。《沿河而居》记载的是雅博依人的平常生活,没有粉饰,本本色色地平铺在我们面前。 (小宛)

  85、《野生动物生活实录:狮子》,[法]克里斯蒂娜·德尼-于奥、[法]米歇尔·德尼-于奥著,管筱明译,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48.00元

  这是一本极具观赏性、趣味性的画册,融合了诗意的传说、科学的研究及作者自己近距离的观察,以数百幅精美绝伦的图片和精当准确的文字,展示了狮子的方方面面——人狮关系的历史、生活环境与体形、群居的生活方式、性生活、家庭和幼狮教育、捕食技巧,等等。

  86、《医事——关于医的隐情与智慧》,讴歌著,北京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29.00元

  作者是一个毕业于协和却没有从医的人,她给这本书一个副题——“关于医的隐情与智慧”,这智慧包括:如何与医生相处沟通,如何看待生病这件事,如何在进医院之前就善待自己的身体,如何在资讯社会不会被各类健康信息误导。它包涵了丰厚的信息量,使我们在看待多少有些神秘而冰冷的医学世界时,多了一丝和缓与客观的态度。 (孙小宁)

  87、《宇宙逍遥》,[美]约翰.A.惠勒著,田松、南宫梅芸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34.00元

  惠勒这本书通过谈科学家的活生生的活动和思考,来思考科学一路上最深刻、最重要、最基本的哲学问题,既富含理性,又充满激情,有很强的感染力。中文译者田松先生的译笔,一如其为文的风格,热情,坦诚,有活力,思维辨析处的达意,情感渲染处的传神,再有“互补”的结合,惠勒先生有这样的中国知己,可以无憾矣。 (陈克艰)

  88、《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杨念群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36.80元

  杨念群特别为“病人”一词加上双引号,用以说明现代“病人”观念跟传统的病人观念似乎已经是有着极为根本性的差别了——现代的“病人”在“罹患疾病的原始生物含义”之外还承载着“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思想和制度的内涵”。在这个意义上,一部病人观念成长的历史也就是近代民族主义在中国得以塑造的历史。 (赵旭东)

  89、《哲学要义》,叶秀山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10月第一版,22.80元

  这是一本哲学入门读物。叶秀山认为:哲学最主要的还是要思考,学会思考是学哲学、做哲学的最重要的素质。“但是有一条,思考靠什么?哲学作为一门科学,靠知识体系、概念体系。”作者倾向于认为,学习哲学应该从研读哲学史与哲学经典开始,逐渐提高对于哲学的觉解能力。本书应该能给喜欢或研习哲学的读者以切实的指导和启发。 (胡伟希)

  90、《赭城》,田晓菲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29.80元

  《赭城》的前半部写得更有生气,笔下流淌的西班牙,不论是柯尔多巴、塞维拉还是阿尔罕布拉(赭城的音译)都不再是一个颜色,有了历史,因而有了心跳。《赭城》源于五年前的一次出游,源于出游中的一次意外“丢失”(在赭城的照片全部丢失),可见丢失自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丢失,逼着人去用心还原,哪怕是想像中的,田做到了,而且很棒。 (刘苏里)

  91、《知识的不确定性》,[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25.00元

  沃勒斯坦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最近10余年来着力探讨现代社会科学知识的生产机制。本书是对其主笔的《开放社会科学》中关于知识确定性问题的深入探讨,对知识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考察和对当代自然科学关于不确定性的观点的借鉴,使得作者认为,如果我们把不确定性作为知识系统的基本建筑材料,或许我们还能建构对现实的理解。

  92、《植物古汉名图考》,高明乾著,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37.00元

  该书共收载了植物古汉名4394个。对每个植物古汉名都作了注释,标明了现代汉名和世界通用的拉丁名,做到了古汉名、今汉名、拉丁名三者沟通,澄清了由于历史变迁、植物名称发生嬗变而造成的古今名称不一致,同物异名及同名异物现象。该书填补了植物学和训诂学中的学科空白,对生物学、农学、医药学、文学、史学等领域的学者都有莫大价值。

  93、《制药业的真相:一个2000亿美元的行业如何欺骗了我们》,[美]玛西娅·安吉尔著,续芹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28.00元

  药物价格不断上涨,药品广告铺天盖,药品不断推陈出新……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安吉尔博士在书中揭露了以欧美制药巨头为主导的全球制药业的惊人内幕。指出这么一个暴利的行业,却是建立在越来越多的患者买不起药的事实上,制药公司正从肩负“研发和生产有用药物”的使命的机构蜕变为唯利是图的市场营销机器。该书对中国有镜鉴意义。

  94、《中国分省区历史人口考》(上、下册),路遇、腾泽之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200.00元

  本书从微观上研究全国分省区历史人口,是一项具有原创性、基础性、开拓性的研究,是对中国历史人口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联系中国历史上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自然地理条件、社会文化环境等,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历史人口进行全面综合考证。

  95、《中国新闻事业图史》,方汉奇、史媛媛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60.00元

  一部生动、全面、系统地反映1949年前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图书。该书汇集中国新闻史上重要、有代表性的报纸、期刊的头版或封面的图片(涉及报刊近千份),以及近代以来发生的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其他社会生活事件在新闻媒体上的反映(包括有关重头文章与新闻图片),收有近千幅图片。

  96、《中华文明史》(全四卷),袁行霈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280.00元

  本书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另外,该书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 (熊彦清)

  97、《周恩来画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研究组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78.00元

  本书分六个部分,122个专题,对周恩来波澜壮阔、光辉伟大的一生进行了真实、生动、形象的再现,浓墨重彩地突出了周恩来的历史功勋、卓越能力、高尚品德、人格魅力和远见卓识,对他的事业、生活、爱情、家庭、亲友等情况也有真切感人的描绘。本书内容丰富、全面,一代伟人的风范在书中得到了几近完美的展现;同时,本书收录了1000幅图片,几乎涵盖了周恩来一生的每个时间段、每项重要活动,许多图片为首次发表。

  98、《追风筝的人》,[美]卡勒德·胡赛尼著,李继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25.00元

  这是一个关于命运轮回的故事。开头和结尾重叠在一起,成为两幅相似的画面: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叫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胡赛尼使我们看到一个在挣扎中成长的普通人,一个孤独而卑微的英雄形象,他的自私与懦弱,他受折磨的良心,他逐渐强大起来的内心和信仰的力量。 (任海平)

  99、《自治——美国民主的文化史》,[美]罗伯特.H.威布著,李振广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5月第一版,32.00元

  本书通过对美国民主成长历程的文化史考察,分析了影响美国民主制度发展的各种主要因素,以及美国民主制度的演变脉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民主制度成长与发展演变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揭示了民主的形态会因其所处环境在文化传统、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100、《最“危险”的总编辑》,[美]本·布莱德利著,蒋旭峰、王珊珊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49.00元

  本书是布莱德利的自传,洋洋洒洒近50万字,向读者展现了他70余年的传奇人生。“水门事件”报道的内幕是本书的焦点,布莱德利将持续两年多时间的报道进程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仿佛又回到30多年前那些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里。另外,在书中,布莱德利对自己的过失和低谷毫不避讳,真实地表现了自己经历的一切,令人称道。 (杨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5 21: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绍全面,不错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6 00: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佳图书在哪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7 15: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3 13: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读书报》2006年十佳图书

  选书的范围包括:2005年12月至今,在中国内地首次公开出版发行的图书,少量已经绝版的重印书亦有入选。选书的标准:人文性,思想性,独创性,品质,趣味。读者口碑亦是一项参考因素。

  按书名音序排列

  1 《爱因斯坦在中国》

  [美]胡大年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33.60元

  《爱因斯坦在中国》是国内外第一部论述中国接纳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历程的专著,分析了1917-1979年的60余年间,中国人表现出的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几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转变原因。在20世纪上半叶,爱因斯坦在中国的形象一直是“正面”的,而此后,其形象则经历了由“正”变“负”,又由“负”变“正”的戏剧性变化。中国近现代科学史就是西方现代科学被引进到中国的历史,爱因斯坦在中国的命运沉浮正是这一历史的缩影。对这段历史的追索,无疑将把我们引向对科学与政治、学术与外部环境之关系的深沉思索。因此,该书具备超越科学史学科的意义,并非仅对专业学者才有阅读价值。该书正文计225页,而小字印刷的注释即有70余页,由此即可看出其内容之扎实,其英文版受到著名汉学家史景迁等学界大腕的好评并不意外。

  2 《八十年代访谈录》

  查建英主编,三联书店2006年5月第一版,38.00元

  我们用到的“八十年代”一词,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意味着一个历史阶段,意味着一种社会、文化情态(就像我们不断回望的五四时期一样)。那个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今天仍有莫大影响力,而在“八十年代”氛围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已成为当代中国很多领域的中坚力量,正因此,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受到广泛关注,甚至引发了一股回顾和反思“八十年代”的热潮,并不奇怪。查建英选择的访谈对象包括阿城、北岛、陈丹青、甘阳、田壮壮等八十年代引领潮流的风云人物,访谈进行得较为深入,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八十年代的独特气质和氛围,站在今天的“高度”所作的某些反思也颇具意味。当然,正如查建英所说,“八十年代中国远非一场以北京为中心、以知识精英为骨干的‘文化热’所能涵括”,全面地展现那个独特历史阶段的“光荣与梦想”,尚需倾听其他层面、其他人群发出的声音,但无疑,本书开了一个好头。

  3 《国史十六讲》

  樊树志著,中华书局2006年4月第一版,32.00元

  没有出版社的刻意宣传,更没有媒体的炒作,作者也不是央视《百家讲坛》精心打造的“学术明星”,这本普通的高校教材一问世,迅即成为了畅销书。这其中的奥秘何在?一般来说,一部书要能够畅销,既要“好看”——写法吸引人,也要让人感到“值得看”——有价值和有意义。《国史十六讲》一书就做到了这两点。在这本讲述中国文明演进历史的著作中,作者比较注意材料与史实的取舍,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点问题讲深讲透,基本上展现了中国各个时代文明的精华。书中吸收了大量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海外学者的新视野、新观点,不少地方对我们传统的历史观念构成了挑战。目前,我们已有的通史著作往往框架较为陈旧,对最新学术成果吸收不多,这本书恰好为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兴趣的一般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史学界最新动态的窗口。

  4 《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

  王笛著,李德英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33.80元

  摒弃精英们的偏见,从下层的眼光来描述成都街头文化,不仅更生动和全面地再现了历史画面,而且能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有一种全新的认识。现代城市的街道越来越美观,街头越来越繁华,但是却缺少街头文化;人们只是街头的匆匆过客,城市因此而缺乏生气。那么问题是,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街头文化吗?本书研究的是20世纪前后60年间的成都社会大众文化,意图为今天的读者提供某种启示。作者在书中避免使用过多的理论和术语,目的在于使本领域的专家,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甚至大众读者都能读懂,而且喜欢看下去,他希望读者从他讲述的故事中去体会他试图表达的学术观点。将学术的严谨与表述的轻松结合在一起,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令人微感遗憾的是,正文前的5幅老地图被缩印得太小且印制模糊不清,影响了编印的品质。

  5 《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与新思想的威力》

  [美]戴维·伯恩斯坦著,吴士宏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29.00元

  在美国,一个叫J.B.施莱姆的男人帮助了数以千计的来自低收入家庭的中学生进入大学;在南非,一个叫维洛尼卡·霍萨的女人推出了一种以家庭为基础的艾滋病病人护理模式,改变了政府的卫生医疗政策;当然,最著名的故事是,在孟加拉,被称为“穷人的银行家”的尤努斯通过向赤贫的人们提供小额贷款,帮助无数穷人实现了个体创业,也为自己赢得了2006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这些非凡的故事揭示了,一股新的力量——社会企业家——正在崛起。与商业企业家不同,社会企业家寻求的回报并不是利润,而是在教育、环保、乡村开发、扶贫、人权、医疗保健、助残等领域的进步。在越来越多政府和企业效率低下的地方,社会企业家将发挥作用。这是一本感动我们的书,但更是一本展示希望、勇气与力量之作,它告诉我们:如果世界需要改变,人类社会并不缺乏实现它的道德资源和聪明智慧。

  6 《山南水北》

  韩少功著,作家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26.00元

  对于这本泛着山野清新气息与文人隐逸情怀的书,刻意将之归类是不必要的,事实上它也确实不容易用单纯的文学体裁来界定。书中既无前言,也没有后记,每一段文字完全随性,文字内容也全无类别划分,所以这书几乎可以从任何一页看起。曾经引领国内“寻根文学”潮流、执着于文本探索的韩少功,文字至此返璞归真,虽质朴,却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机趣与深意。书中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山民的尴尬处境颇多忧虑,对于山里人生活的艰辛也自有体察。字里行间常常有悲悯之意,这种悲悯或是指向山中某个逃荒女子或是朝着一棵古树、一只流浪狗。韩少功七年前一头扎到湖南八溪峒的青山绿水中,自然不是走马观花。在他的笔下,赏月、养鸡、种葡萄,全是一种艺术化的享受。然而,一旦回到现实层面,作家的心理又是极端矛盾的。在都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之间,何去何从?

  7 《上学记》

  何兆武口述,文靖撰写,三联书店2006年8月第一版,19.80元

  何兆武教授的这部口述史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它叙述的尽管只是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他学生时期的陈年往事,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这大概是这本书能够激起读者广泛共鸣的原因。这本书同时又是很个性化的,何先生不惮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忌讳议论先贤的道德文章,既树立了理性的尊严,又使自己的性情展露无遗。在目前这个功利滔滔的世界上,何先生对知识与真理的热诚仿佛一股清泉,可以冲洗那些被名利熏染的心灵,使其复现润泽。这也是老一代知识分子风范的存照。任何津津乐道于名人八卦消息的解读,都大大偏离了何先生的志趣。久已厌倦标签化历史著作的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丰富、鲜活的历史体验,特别是今天的“上学者”和“治学者”,或可藉此思考一下,学应该如何上、如何治。

  8 《世界美如斯》

  [捷克]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著,杨乐云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42.00元

  上世纪80年代初,捷克诗人塞弗尔特完成这本书的时候,已届耄耋之年。历经几十载波澜起伏的人生,写作《世界美如斯》的这位诺奖得主,真纯如斯,仿若赤子。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回忆,但对待回忆的视角却可映衬出不同的心灵。“我们没有时间孤独,我们惟有欢乐的时间”,以加缪这句话作为该书题记的塞弗尔特无心在书中翻检罗列所有过往,更愿在记忆长河中淘洗出苍茫往事的美丽珠玑,用思索和追念细细抚摸。暮年的他心情沉静安然,像他病房外无声洒落的雪。积雪覆盖世界,却无法抹去塞弗尔特脑海中美丽的布拉格春天、戴着红蝴蝶结的姑娘、关于金币的传说,还有恰佩克兄弟、雅·哈谢克等文学艺术天空的群星闪烁……这些怀人忆旧的篇什,是他曾经喷薄如朝阳的诗歌过后温暖旷达的夕照散文,平和隽永,娓娓讲述中不掩文字背后的隐隐情愫。

  9 《我的名字叫红》

  [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著,沈志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9.00元

  “我是一个死人,是井底的一具尸体。”无疑,这是今年最受关注的小说开头。小说以谋杀推理故事的外衣,叙写了16世纪伊斯兰细密画在透视画法的冲击下的没落灭亡,这并不仅仅是一桩艺术史上的事件:从一个单向度、充满虔信的中世纪伊斯兰艺术观转向一个讲究多向度、多元化的西方艺术观,意味着割断一整个民族传统,这种艺术上的碰撞乃是社会动荡的一个侧面,人的观念为此受到的冲击,足以达致惨烈无比的程度。诺贝尔文学奖发给帕慕克,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位作家的苦心:两种文化的冲突不是一场必有一伤的斗争,而是衡量整个人类进步程度的试金石。小说的写作技巧亦为人所称道,一只狗、一棵树、一枚金币、红色、两具尸体,各种匪夷所思的事物都仿若有生命般,在书中担任了叙述者的角色。中文版直接从土耳其语翻译过来,译笔生动流畅。

  10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美]艾恺采访,梁漱溟口述,一耽学堂整理,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1月第一版,35.00元

  透过《口述》,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梁漱溟。晚年的梁漱溟确乎达到了“圣人”的境界,或许诚如他自己所说,他已把什么事情都看得很轻。由此反观他对自己政治业绩和社会活动业绩的评估,一个失败者的自嘲成了述说的主基调。另外,该书三分之一强的篇幅是梁漱溟点评现代史上与自己有直接交往的重要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李大钊,还有胡适、蒋介石、陈诚、吴稚晖、李宗仁、白崇禧、冯玉祥、韩复榘、辜鸿铭、张东荪、张君劢等。这些点评之所以有意思,有价值,是他的看法明显是其真实感受,看不到有掩饰和修饰的痕迹。甚至可以说,梁漱溟提供的许多事例,使我们不能不对现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进行重新评估。该书的采访者艾恺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研究梁漱溟的专家。阅读该书之后不得不说,专家就是专家,正是艾恺的有效引导使梁漱溟能够敞开心扉,谈出很多极具意味的故事和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30 21:03 , Processed in 0.660738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