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022|回复: 0

[【文史类】] 凯鲁亚克的路途 王永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8 14: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凯鲁亚克的路途 王永年


   杰克·凯鲁亚克于1922年3月出生在马萨诸塞州洛维尔城一个法裔加拿大移民家庭,早年在当地天主教会学校和公立学校求学,由于体育和橄榄球方面成绩突出,获得奖学金,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在大学期间结识了尼尔·卡萨迪、金斯堡、威廉·巴勒斯等一批志趣相近的青年,也是这些人后来成为文学上“垮掉的一代”的主力成员。大学二年级时,凯鲁亚克因与球队教练发生争执,一怒之下离开大学,上了商船充当水手,开始动荡不定的流浪生活。1943至1950年间,凯鲁亚克在美国东、西海岸之间和墨西哥等地流浪,《在路上》即根据这一段时间的生活经历写成,书中的萨尔就是其本人,而迪安·莫里亚蒂的原型是同伴尼尔·卡萨迪。
   这一群青年为了追求自由,发展个性,以流浪、吸毒、酗酒、性爱来“充实”他们的生活,也部分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谓“垮掉的一代”美国青年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在文学上,“垮掉的一代”总被拿来同“迷惘的一代”相对照。但显然,后者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更高,“迷惘的一代”作家包括帕索斯、福克纳、菲茨杰拉尔德、厄内斯特·海明威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对前途感到迷惘,其中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与此相对应的是,《在路上》则是“垮掉的一代”的文学“圣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开始了一个繁荣时期,但政治日趋反动,“垮掉的一代”对社会现实不满,但又迫于反动政治高压,便以愤世嫉俗的方式表示抗议。他们蔑视传统观念,厌弃学业和工作,喜爱奇装异服和发型怪异,长期置身于社会底层,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圈子和处世哲学。传媒的炒作也使得青年们纷纷接受“垮掉的一代”的生活方式,从象征美国自由的爵士乐、摇摆舞、吸毒、性放纵,到参禅念佛和背包旅行,一时蔚为风气。
   “垮掉的一代”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个人在当代社会的生存问题。他们有些人宣扬通过感官欲望来把握自我,有些人吸收佛教禅宗的学说,以虚无主义对抗生存危机。在政治上,他们标榜自己是“没有目标的反叛者,没有口号的鼓动者,没有纲领的革命者”。在艺术上,他们的特点是“全盘否定高雅文化”。

   事实上“垮掉的一代”的作品并不是毫无文学根基的,它们继承了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恩历险记》所开创的美国文学写流浪生活的传统,也就是主人公为逃避污浊的环境而四处漫游,寻找自由。它们的另一个特点是小说主人公毫不隐晦地谈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作自我剖析。
   凯鲁亚克于1951年4月初着手写作,把历时七年之久的“在路上”:旅行漫游的见闻和感受,通过“事实主义”或自然主义的叙述手法,在打字机上连续不停地写作,三周内完成了全部初稿。写作期间,凯鲁亚克请他在酒吧工作的妻子定时给他喝豌豆汤充饥,喝咖啡提神,还服用兴奋剂安非他明驱除睡意。《在路上》原稿完成后,为最终让小说出版,迫于出版商的要求,凯鲁亚克反复修改,数度重新打字,终于在1957年9月出版。
   1969年,凯鲁亚克由于过度使用毒品因静脉炎在佛罗里达去世,年仅47岁。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12月15日第10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30 15:17 , Processed in 0.33737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