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543|回复: 39

[【读书进行时】] emppp 的2018年读书小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 10: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我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琐事都渐渐放下了,读书于是成了静心的最大法宝之一。

       我这个人很感性,也极率真,生活中不拘小节,典型的傻呵呵地乐天派。哈,写着写着,咋成了自我点评呢,还是别扯太远,回到主题上来。今天新开帖子,一是新年新气象,开新帖就算是为2018祈福。二是为自己再加些许动力,时间实在是太宝贵了,有闲聊、打牌、喝酒的时间莫若读读书,到了我这个年龄,时间真的是浪费不起了。2017年的读书小记帖子因为正在读的书没有读完,会在那个帖子里继续写下去,直到写完为止,这个帖子就算是跟去年的帖子进行了接力,希望能一直坚持到底,为自己加油,也请书友们能不吝赐教一二,就万分感激了。

       说起读书,真的需要低调,每每被书中的故事感动时,能深入书中确实是一种幸福感。我这人怀旧,总愿意读以前的书,有的书会看几遍都不烦,而对现在流行的书目,却经常无从下手,看来想做到静心读书,真的挺难的。好在,读书对我而言,只是一种喜好,也就没必要去强迫自己,“开卷有益”就足够了。

       我读的书比较杂,就凭一己之好而读,倒也非常轻松,只因为喜欢,所以才能爱不释手。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 10: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mppp 于 2018-1-4 10:53 编辑

      《沉重的翅膀》----人民文学出版社、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作者张洁、张光年先生做序、一九八一年四月十六日脱稿、一九八一年十一月第二次修改、一九八三年九月二十日第三次修改、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十三日第四次修改稿。

      谨将此书献给为着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忘我工作的人----作者

      关于作者,还是简略写一下。女,1937年生于北京,辽宁抚顺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无字》、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中短篇小说集《方舟》、《祖母绿》、小说集《来点儿葱、来点儿蒜、来点儿芝麻盐》、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等。

      这是一部描写改革时期的作品,改革难,写改革的作品就更难了。当时不但改革中的每一部都是带着沉重的翅膀在飞,就是描写这种沉重起飞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带着沉重的翅膀呢。这需要坚强的毅力,不懈地奋斗,此中的艰辛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最能体会,也最有发言权。正是带着这样一份探知欲,我才能慢慢读完的。其实这本书在多年之前,我上大学的时候就读过,只是那时候的心情是盲从的,因为是获奖书目,少不更事。

      实践永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永恒的。

      叶知秋的执着,莫征的善良、圆圆的单纯、夏竹筠的虚荣、郑子云的刚直等等,改革中涌现出来的热血青年,正是有了他们的进取精神的支撑,才有了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刚毅和拼搏,向那个时代的人致敬,那是一个“我有豪情壮志在胸中”的时代,也是一个“甘洒热血为祖国的”时代。

      书中写到的那一段郑子云和曙光汽车厂的工人们的偶遇,让我莫名地激动了很长时间,是啊,一个部长和一群热血青年的对话,确实非常感染人。在那个改革开头难的岁月了,真诚、善良、团结、互助,他们都做到了,他们用行动向现实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们奔放、热情、豁达、自由,改革的社会需要他们这样的生力军,敢闯敢干,不缩头缩尾,只要是本职工作做好了,那些生活中的小节又算什么呢?

      此书很值得一读,当然,由于时间的关系,或许想读懂也需要有一股挑战沉重翅膀的正义之力才行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5 22: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跟着一个时代成长,跟着一个时代欢笑和哭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6 15: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bmulb2002 发表于 2018-1-25 22:28
跟着一个时代成长,跟着一个时代欢笑和哭泣

感谢 bmulb2002 兄的关注,有空看看书,心里能踏实。毕竟时间是珍贵的,浪费时间很让人心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5 16: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mppp 于 2018-3-9 14:47 编辑

      从今天开始,读袁腾飞老师著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这套书,分四册,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作者在前言中所写的这段话,很值得我们去用心来领悟。历史什么人学了有用?大人物学了有用,领导人学了,可以吸取历朝历代治乱兴衰的教训,定国安邦。而学生们学了呢?就是为了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然后能对入学有用,能为奔个好的前程打下基础。而袁老师带着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就是为了让我们对历史产生兴趣,然后能起到提高人文素质的作用,这就是最大的成功了。

      第一章:青铜时代的中国人(先秦)。

      我们古代的六位贤王分别是尧、舜、禹、汤、文、武这六位,其实他们那个时候算不上是国王,应该属于部落联盟的酋长级别,那是非常文明的,他们都大公无私,和平共处,在交接权力方面,采用禅让制,谁有能力就选谁来当首领。于是才有了唐尧和虞舜之间的禅让实践,让华夏文明得以绵延流长。当舜老了,就把首领的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禹原本是要继续禅让下去,将位置传给舜的儿子伯益的,结果伯益很有自知之明,主动放弃了继任的机会,并建议由禹的儿子启来继承。于是在约公元前2070年的时候,启在禹的基业上建立了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部落联盟首领正式升级为了君王。禅让制到此结束,在夏启的统治下,演变成了王位世袭制。这个王位世袭制的特点,就是王位更替采用父死子继(朝鲜)或者兄终弟及(古巴)的方式。

      对于夏王朝来说,只有以前留下的诗集上有关于夏朝的记载,却没有出土文物可以证实夏王朝的存在,所以在严谨的学术观点上,夏朝只能算是一个传说了。据记载,夏朝最后一个王叫桀,是传说中的暴君,把当时的老百姓折腾得生不如死。传说中夏朝的都城在阳城,就是现在河南登封少林寺那个位置,它的疆域应该就是晋南豫西----山西南部,河南西部,也还是部落。到了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把桀给灭了,传说中的历时五百年的夏王朝宣告灭亡。

      商朝的开国君主叫汤,很有意思的是,商朝的国君名字都跟天干有关,商朝的都城起初是亳,以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为统治中心。到中期时候,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当时频繁迁都,估计也是跟权力的争斗有关系。我们只需知道,商朝多次迁都就行。

      商朝经过几代的发展也走向衰落,和夏朝一样,商朝的最后一任君王也是暴君,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商纣王。其实历史上的暴君不少,但是因为桀纣出名早,所以后世就把桀纣作为暴君的代名词,可谓家喻户晓的头号大坏蛋。其实纣王的名字叫帝辛,纣是周朝给封的谥号。当时谥号一共就五十几个字,帝王的评价也就在这五十个字里转悠,杀戮无辜称之为纣!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激战之后,武王一路打到都城朝歌,纣王一看大势已去,于是在鹿台放了一把火,自封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焚的人,他的这个举动宣告了历经近600年发展的商朝彻底灭亡了。也就是在这一年,周朝建立,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之为西周。

      其实周武王之前还有一个周文王,是文王为周日后的强大奠定了基础,武王之所以能轻松地推翻商朝,也是受益于文王的悉心栽培。周朝地域广袤,150万平方公里,人口据说也有上千万之多。公元前九世纪,周厉王的时候,国人暴动,就是镐京里的人暴动了,把厉王给赶走了,致使厉王客死他乡。没有了国王的周朝由周公和召公两位大臣联合执政,才有了周召共和,公元前841年为共和元年。两个大臣执政了若干年后,厉王的儿子继位,为周宣王。宣王比较能干,那时候的周朝比较富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宣王中兴,只可惜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幽王宠幸美女,为了取悦美女,来了个烽火戏诸侯。其实幽王宠幸美女也不算最致命的,历史上宠幸美女的皇帝又何止幽王一个呢,只是幽王不但宠幸美女,还把原来的太子给废了,要立美女生的儿子为太子。这下原来太子的姥爷生气了,就把犬戎给引来了。这犬戎一听名字就不是什么好鸟,是野人,野人自然不讲道理,于是犬戎于公元前771年攻破了西周的都城镐京,现在的陕西西安附近,周幽王也死了,西周也就此灭亡,这是第一个被少数民族灭掉的华夏政权。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周朝的时候流行两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实际是就是对于土地的归属问题,也就有了井田制和分封制。建立周朝功劳最大的当属姜子牙,他的后代被封为齐国国君。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存在,使得每个诸侯国所拥有的人数、武装力量和武器都跟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在夏商周的时候,人们除了喜欢青铜外,还很喜欢陶瓷,当时的青铜器、铜瓦都是金黄色的,而且都是纯手工制造,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对瓷器的喜欢却是源于对玉的崇拜,这也就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国家,史前时代就出土过用漆制造的碗,厉害吧!

      周王室东迁之后,势力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命于天子,到了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继位的时候,郑国的郑庄公不服,不去朝觐,于是周桓王带领周军及陈国、蔡国、虢(guó)国、卫国四国部队讨伐郑国,结果被郑国军队挫败,从此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稍后,各路诸侯纷纷崛起,拉开了春秋争霸的序幕。第一个起来称霸的是齐桓公,当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管仲又名夷吾,他在相齐的时候,有过一句精彩的论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国就是秉承着管仲的务实精神,加上地理位置良好,所以齐国很快就强大起来,成为诸侯各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当时中原各国处在混战状态之下,少数民族的蛮、夷、狄、戎勾结起来,对华夏文明构成了严重威胁,管仲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使得齐国一下子占据了道义上的制高点,靠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公元前651年,齐桓公葵丘会盟,使得齐国正式成为第一个称霸的国家。

      继齐桓公称霸之后,晋文公和楚庄王陆续崛起,当时的天子是周昭王,他对楚庄王称王不高兴,亲自去楚国交涉,楚庄王于是给周昭王准备了一条船去迎接他,那个船是用胶水粘合的,在水里一泡就散架子了,于是周昭王一行全部葬身鱼腹。因为楚国是南蛮的少数民族,可见这个民族是很有个性的。周昭王的失败导致整个东周神话的破灭,王朝由盛而衰。到了春秋晚期,吴王阖闾(吴国的都城就是今天的苏州)和越王勾践(越国的都城就是今天的绍兴)竞相称霸,他们在历史上被统称为春秋五霸,个个都是神话。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23年发生了一件事,周威烈王册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俗称三家分晋。而此时齐国的大夫田氏也废掉了姜氏取而代之为诸侯,这样以来,三家分晋加上田氏代齐就使得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这七国分别是燕、齐、楚、秦、赵、魏和韩,一开始的春秋五霸是南北方的矛盾,到了战国时候,就成了东西方的矛盾了,当然这都是在中原大地上。

      中国历史上汉族政权不止一次地被少数民族政权侵扰甚至终结,但是每一次都是少数民族政权最后被汉族同化,这就是汉族顽强的最有理的实证。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耕牛得到推广后,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发展,土地的数量不断增多。当时的井田制规定土地是国有的,而现在被开垦出来的土地算是私有的,这就互相冲突了。为了适应这种土地由公有转为私有的转变,各国相继变法。当时管仲在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都是变法的表现。后来到了战国时候,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商鞅在秦国相继变法,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成功。商鞅的具体措施如下:第一,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对百姓的控制非常厉害。第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使得民生用品增多起来。第三,奖励军功,按功受爵,使得秦军在战场上非常骁勇善战。第四,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法制,大家都得服从命令听指挥,当然这里有名的焚书坑儒是个特例。第五,统一度量衡,让各地的交流减少了很多的麻烦。第六,废分封,行县制,从根本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的作用。第七,为田开阡陌封疆,废井田,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商鞅的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为秦国的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高峰时期,一时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春秋时期的两位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孔子,老子是道家创始人,道家形成后,老子被神话成太上老君,有说他叫老聃的,有说他叫李耳的。老子的学说有两大特点,第一是朴素辩证法,第二是无为。孔子呢,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中心思想是个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有为,所以他的一生就非常辛苦了。他的核心思想就是两个字,仁和礼。孔子编订整理了《诗》、《书》、《礼》、《易》、《春秋》,后来的《乐》失传了。《论语》是孔子说的,却是他的弟子整理的。

      战国时候,是儒墨道法百家争鸣。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兼爱跟仁者爱人相似,非攻就是不要打仗,保家卫国还行,尚贤就有点过分了,提倡选举,这样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是不被统治者接受的。这时候儒家的代表是孟子,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孟子的思想就是民本,是具有人文主义光辉的,他在儒家被尊为亚圣,仅次于孔子。儒家的另一位代表是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你可以利用自然来改造自然,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家学说,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巧者劳,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蔬食者遨游,泛若不系之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商鞅也是法家。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进行发展,不能一直遵循先王之道,这在那个时候要想进行改革确实困难重重,这也就是商鞅最后被五马分尸的结果所在。从这些方面来看的话,管仲也属法家。法家主张以法为本,强调法治。法家还有一个观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要加强中央集权,这样法家就赢得了秦王嬴政的信任。

      除了上面这些内容,在这期间,还有一些重要的事情也需要着重提出来。第一件事是,《春秋》中记载着,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应该是世界上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西方早了670年,但是你只是记载了它的存在却没有继续研究它,所以它的名字就被西方给命了。第二件事是,19年七闰,也比西方早了很多年,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甘石星经》是甘德和石申两个人写的,只可惜没有继续研究下去。还有在物理方面的墨子的《墨经》,光学八条,如果也能继续研究下去的话,到牛顿发现光谱这中间已经过去2000多年了。在医学方面呢?名医扁鹊已经成了中医的脉学之宗,中国古代没有西医,中医或者应该称之为传统医学之所以能一直流传至今,那是有它存在的必然性的。

      看完这些,是不是越来越觉得,我们的华夏文明实在是太过强悍,太过璀璨了。这也是历史为我们所保留的精华,无论对错,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2 16: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mppp 于 2018-3-16 15:50 编辑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第一部的第二章:江山一统不是梦(秦汉)。

      到公元前221年的时候,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这六国,统一了越族地区,击退了匈奴,取得了河套,然后开始修建长城。这时候秦国的疆域已经是北起长城(现在的内蒙、辽宁),东至大海,南达南海,西到陇西(现在的甘肃),据说达到了400万平方公里,人口有2100万之多。秦国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使华夏大地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安定,前景一片光明。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以咸阳为都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建立了皇帝制度,从秦朝开始,皇帝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且明确规定,只有皇帝才能称“朕”。他还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也可以概括为三公诸卿郡县制度。秦汉时候官员们没有品级,要区别一个官的大小主要是看他的工资,而工资是粮食,那时候,什么东西都可以拿粮食来交换。另外区别官员大小的方法是看他们官服上所佩戴的绶带和官印,当时的官印比较小,是可以戴在身上的。当时的秦律特点是轻罪重罚,这一点非常重要。在经济方面,承认了土地私有,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统一了车轨修驰道。在文化方面,书同文,一律采用小篆和隶书。书同文和车同轨都象征着国家的统一,是秦始皇的两大功绩。

      秦始皇统一国家后,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看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治国?丞相王绾主张搞分封,结果廷尉李斯反对,主张搞郡县,最后秦始皇就采纳了李斯的提议。公元前213年的一次宫廷宴会上,博士淳于越因为喝酒喝多了,跟秦始皇起了争执,说着说着把李斯又给惹火了,于是李斯建议这些儒生以古非今,罪大恶极,干脆把他们的书都给烧了,于是除了秦国历史书和自然科学的书不烧外,其他的书都给烧了。当时孔子的后代,把经书藏在孔府的夹壁墙里才保存了下来,要不然也被烧了,这就是焚书的由来。读书人自古都是嗜书如命的,把书一烧,他们在背后议论秦始皇,于是秦始皇就下令将说闲话的人460多人全部活埋,这就是坑儒的由来,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浩劫,属于文化专制。

      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严刑峻法,轻罪重罚的策略,再加上繁重的徭役和沉重的赋税,把老百姓给逼急了,于是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安徽大泽乡发动了农民起义,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建立了张楚政权。他们失败后,刘邦项羽继续起义,公元前207年,刘邦攻陷咸阳,秦朝灭亡。秦朝虽然强大,但是他们不重视老百姓,不施仁政,导致秦朝只存在了十五年,在秦二世的时候就灭亡了。

      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在秦朝的基础上做了变化和增减的,第一个是刺史制度,由皇帝选派亲信担任刺史,到地方上监察郡守和王国丞相。第二个是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儒家法家一起干,分封的是同姓王,异姓不王的传统从汉朝就确立了。汉武帝时候颁布了推恩令,又出了酎(zhòu)金律,然后又颁布了附益之法和私出界罪,武帝还有一个法令,那就是非正与乱妻妾位之律,让很多诸侯国变成了郡县,这样一来,汉武帝就把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扼杀在摇篮里了。汉朝还有一套非常好的征辟察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有征、辟和察举三种途径。征是皇帝听说你这个人很贤,就把你征到京城为官;辟就是丞相、郡守这些人听说你这个人很贤,把你辟为僚属,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通过察举来得到升迁的,但是时间一长,弊端出来了,就不能给国家选举到有用的人才了,要改之而后用。另外汉朝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一方面方便管理,另一方面也方便征税。汉朝的田租比秦朝轻很多,虽然田租不为主了,但是人口税和更赋就为主了。税收永远是第一位的。

      两汉时期,边境上是这样的,北方有匈奴、乌桓和鲜卑;东北有夫余,现在朝鲜半岛也有夫余的后代,就是高丽民族,高丽国家就是夫余人建立的;南方是越族和西南夷;另外还有西域各族,这些民族都跟中原王朝有来往。在古代,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民族就是来自北方的蒙古高原,匈奴和东胡两个系统,匈奴和突厥属于匈奴系统,契丹、女真和蒙古算是东胡系统。在秦汉之际,匈奴的冒顿单于鸣镝弑父,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了河套,他算是草原上第一位圣主。

      公元前200年的时候,冒顿单于率40万骑兵南下,将前来迎战的刘邦率领的32万步兵困在了平城的白登山,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谋士陈平带着金银珠宝去给匈奴的王后阏氏送礼,这才让冒顿单于退了兵,接下来没办法,只能靠送美女去和亲,才换来暂时的和平。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国力强盛了,于是汉武帝任用卫青和霍去病,将匈奴赶出了河西走廊,才迫使匈奴远徙漠北,对汉朝的威胁总算是减轻了。到汉元帝的时候,呼韩邪单于归汉,才有了昭君出塞的故事。王昭君在匈奴呆了40多年,朝廷封她为宁胡阏氏,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之间的关系,互市兴旺,文化往来增多,双方和睦相处。直到东汉时期,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和汉人杂居融合,北匈奴退居漠北。东汉初年,窦固、窦宪伯侄俩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他们在中国史籍上的最后一次记载是公元119年。两个世纪以后他们在欧洲出现了,五世纪的时候,在欧洲的匈奴人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国王,叫阿提拉大王,当时阿提拉横扫欧洲,欧洲各国的君主联合起来跟他作战都失败了,最后他们给他进贡了一个日耳曼绝色美女,在新婚之夜将他暗杀,此后匈奴帝国就迅速瓦解了。其中最主要的一支被称为马扎尔人,他们在欧洲定居建立了匈牙利。

      汉武帝为反击匈奴,去联络大月氏等国,才有了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带着100多人出使,结果刚一出玉门关就被匈奴给俘虏了,十年之后,张骞逃了出来,他继续寻找大月氏,终于在阿富汗阿姆河流域找到了大月氏王,只可惜时过境迁,大月氏王不想报仇了,后来大月氏人在中亚建立了赫赫有名的贵霜帝国,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张骞的任务没有完成,他只好回国复命,可惜在路上又被匈奴人给抓了,过了一年多才回去,虽然没有完成任务,却了解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西域30国都想跟汉朝往来,于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跟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到公元前60年的时候,汉宣帝神爵三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到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东汉建立,西域才又被北匈奴控制。

      东汉明帝时候,班超经营西域,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又开始加强了。班超的爸爸班彪是史学家,班超的哥哥班固也是史学家,写了《汉书》,班超的妹妹班昭是皇帝嫔妃的老师,写了《女诫》。班超本人弃笔从戎,带了36个人去通使西域,在西域一待就是30年,将死的时候皇帝把他召回了家乡,班超死后,他儿子班勇接着在西域做都护,父子两人在西域都护了50多年。东汉时期有两位名将,一位是班超,一位是平定交趾(就是现在的越南,后来叫过安南布政司)的付波将军马援,他们都为中国的领土完整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算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英雄。

      两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当时基本上是以汉字为代表的。朝鲜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就是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建立的,箕子被周朝封为侯爵,传了20多代王,长达一千多年。秦汉之际,燕国人卫满带领着数十万中国人迁入朝鲜半岛避乱,干掉了箕子朝鲜的末代王,建立了朝鲜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卫氏朝鲜,存在了一百多年,后来被汉武帝给灭了。汉武帝灭了卫氏朝鲜以后,在朝鲜北部设立了四个郡,其中有一个郡的治所就是平壤,汉城后来改为了首尔。北部朝鲜本部都是中国人,后来兴起了高句丽人,也是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高句丽立国700年,前400年都城在吉林,后300年迁到了平壤。半岛南部分成了三个大部落,马韩、辰韩和弁韩。越南当时也是中国的领土,东汉初年,越南的一对姐妹征侧、征贰起兵叛乱,付波将军马援率军平定了,后来越南才独立出去的。日本的发展确实非常迅速,因为他们擅长学习,到现在也是如此,不管以前如何,现在日本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确实不容小觑。还有后来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玉门关、阳关、敦煌往南可以到达身毒、大秦,最北的那条路可以到达里海,就是现在的俄罗斯、伊朗和哈萨克斯坦交界的地方。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了中国。在汉武帝时候,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经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达孟加拉湾沿岸,最远还曾到达过印度半岛的南端。

      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是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属于当时的世界第一发达国家,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气势恢宏。首先在天文方面,汉武帝颁布了太初历,正月为岁首。夏朝的时候以正月为岁首,到了商朝改到了12月1日,周朝改成了11月1日,秦朝又改为了10月1日。西汉还有世界上公认的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然后到了东汉时期,张衡又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还发明了地动仪,遥测地震方向。东汉的华佗还发明了麻沸散,这也是一项世界之最,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麻药,非常可惜的是后来麻沸散失传了。还有后来撰写《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被尊为医圣的。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就已经有纸了。最早是甲骨文,后来写在竹木简和帛上,后来到了西汉,开始造纸,到了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西汉时期,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哲学观点,一个是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息息相关,要用儒家思想来统治天下,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另一个就是王充的反对天人感应,反对有鬼论,实际上是唯物主义思想。

      西汉末年的时候,佛教传人了中国,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佛教在公元前2年的时候传人过中国,不知道为啥,没传下去。东汉明帝永平十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67年,几个人去求佛法,到了今天的克什米尔,遇到了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邀请他们用白马驮来了四十二章经,在洛阳建立了白马寺,佛教才开始在中国传遍开来。佛教分成南传、北传和藏传三部分,南传就是东南亚国家的小乘佛教,北传就是像中国、朝鲜、日本和越南的佛教,藏传就是中国西藏、不丹、尼泊尔的喇嘛教。现在的中国应该算是世界佛教的中心,因为四大菩萨的道场都在中国,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和峨眉山。

      再就是《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的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从轩辕黄帝到汉武帝两三千年间的史事。《史记》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司马迁功不可没,更是永世流传,而司马迁所受的酷刑,只能是让人痛心了。这也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很多时候,对于历史,我是带有很多的个人感情色彩的,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正因为有了太多的悲、喜、哀、乐才构成了鲜活的历史场景和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6 16: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mppp 于 2018-3-27 10:30 编辑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第一部的第三章:三足鼎立,南北对峙(三国、两晋,南北朝)。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时大多年龄都很幼小,从汉和帝开始,一连八个小皇帝,其中即位岁数最大的8岁,最小的才100多天,这都什么情况啊!汉殇帝两岁就驾崩了,这种皇权低幼现象就形成了外戚和宦官轮流控制朝政的局面,政治陷入了一片昏暗之中。到了东汉后期,土地兼并更严重了,百姓想活下去必须要靠自己了,于是在公元184年就爆发了黄巾起义。到了公元200年的时候,只有一个州的曹操和占有四个州的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最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打败了袁绍,此后曹操又陆续消灭了不少军阀,基本上算是统一了北方。

      曹操和袁绍官渡之战的时候,刘备三顾茅庐,从隆中请出了诸葛亮,边组建军队边招揽人才,势力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东汉末年,孙权继承父兄基业,以江东为中心,向长江以南扩展,占据了现在的广东、福建及湖南大部地区。到公元208年的时候,曹操顺利地占领了荆州等一些地方,在赤壁以二十万大军败给了不足五万兵力的孙刘联军,被迫退回了北方,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最终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赤壁之战后,曹操向西北扩大了统治区域,刘备出兵入蜀,占领益州,控制了西南的一些地区,而孙权呢,占据岭南,向东南扩展了统治范围。公元220年,曹丕废掉了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立了魏国,曹丕建立的魏史称曹魏,东汉灭亡。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公元222年,孙权称王,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了。

      先说蜀国,在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诸葛亮辅政,虽然鞠躬尽瘁,虽然《出师表》写得让人荡气回肠,现实是诸葛亮终究没能将刘备开创的基业继续发扬光大下去。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死于五丈原,到公元263年的时候,蜀国还是被曹魏给灭了。再来看看吴国,孙权在建都称帝,230年孙权曾派将军卫温和诸葛直去过台湾,这是古代文献中关于大陆人大规模到达台湾的最早记录。孙权死后,孙吴内乱连年,国势衰退,到公元280年,被晋武帝司马炎给灭掉了。最后看看曹魏的下场,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废掉曹魏称帝,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晋武帝统一了南北,晋武帝死后,晋惠帝继位,无奈晋惠帝昏庸无能,皇后贾氏专权,动乱频繁,“八王之乱”就是这个时候的事。公元311年的时候,“永嘉之乱”爆发,匈奴贵族和羯族联军攻陷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公元316年,匈奴贵族攻破长安,俘虏了晋愍帝,至此,西晋灭亡。

      公元317年,司马睿以建康为都城,在江南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司马睿就是晋元帝。东晋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赋税沉重,又导致农民起义,东晋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到公元420年的时候,掌握实权的东晋大将刘裕废帝自立,东晋灭亡。

      公元420--589年的170年的时间里,南方政权频繁更替,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建都,史称“南朝”。

      刘裕建立的是宋国,他就是宋武帝,宋朝30年间是东晋南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到陈朝末年的时候,陈后主统治时期,赋税繁重,百姓流亡,到公元589年的时候,陈朝灭亡。

      在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了十几个少数民族割据的政权,史称这一时期为“十六国”。此后,公元439--581年,大约与南朝同一时期,北方先后建立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5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北朝与南朝长期对峙,合称南北朝。十六国后期,鲜卑族拓跋氏首领拓跋珪建立的北魏政权强大起来,消灭后燕,占领中原,建都平城。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与南北朝对峙。到5世纪中期,北魏将南部边界推进到江淮一带,实力超过了南方政权。到6世纪后期,北周武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灭掉了北齐,统一了黄河流域。到北周武帝死后,朝政日益混乱,大权落入了外戚杨坚手中。

      在汉朝的时候,选拔官吏靠察举制,后来发展成门第族望累世公卿,都有弊端,到了魏晋时候,就改成九品中正制了。

      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不错,第一个是改均田制与租调制,让原本游牧的人们去从事农业生产。第二个是三长制,促进了农业和汉化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第三个是整顿吏治,给官员们发放俸禄,让官员们安心干活。第四个是迁都洛阳,北魏的都城最早在盛乐,就是现在的内蒙古和林格尔,后来迁到了平城,就是幽云十六州中的云州,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最后才迁到了洛阳,以求江山永固。之前的东周、东汉、曹魏、西晋都在洛阳定都,现在北魏也来了,这是第五个在洛阳定都的王朝。第五个是移风易俗,实行汉制,而实行汉制首先是从汉服开始的。然而汉服好看是好看,但是却并不实用,没办法,皇帝让穿只能穿,除此之外,还有饮食上的改变,咱们现在吃的饼就是少数民族发明的,另外皇上还让老百姓改成汉姓,比如孝文帝拓跋宏改成了元宏,步陆狐氏改成了陆氏,勿扭于氏改成了于氏,尉迟氏改成了尉氏,从丘目陵氏改成了穆氏,就这样鲜卑八大姓都改成了汉姓。原来非常历史的鲜卑民族,到现在鲜卑语都没能传下来,很遗憾吧!另外鲜卑族跟汉人通婚,鲜卑族就此灭绝,北魏就是最典型的实例,也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大融合了。

      魏晋南北朝时候的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六朝的时候,江南的农业迅速得到了发展,太湖、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都是重要的产粮区,统治者又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和兴修水利的措施,使得当时的江南经济比较发达起来。在江南持续发展的时候,北方却因为战乱频繁而使得经济在破坏、恢复中循环往复着。北方的农业总体上是在恢复和发展中,新农具新技术的出现还有兴建水利设施和边疆的开发,都使得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都得到了开发和利用,河西走廊就是现在的甘肃、祁连山和昆仑山之间的区域。

      魏晋时期的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南朝时候的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这个成就是世界之最。著有《缀数》,在古代中国已经很了不起了。农学上贾思勰写了《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浓书。地理学上的成就,有西晋裴秀写的《禹贡地域图》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文学方面,有《世说新语》,还有代表魏晋风骨的“竹林七贤”。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利器,因为很多解释不清的问题,通过宗教信仰能很好地得到管理,于是宗教得到了广泛地传播,也才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说。但是凡事都有其一定的范围,物极必反的道理大家都懂,佛教是盛行同样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于是在中国佛教史上就有了“三武一宗”之祸,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都是灭佛的皇帝,因为佛教的发展影响到了他们的统治。

      社会的发展就是这样的,在循序渐进中矛盾统一着,正是不断的争斗才能带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才能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7 16: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mppp 于 2018-3-30 15:30 编辑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第一部的第四章:忆昔开元全盛日(隋唐)。

      下面这一章的内容是关于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隋唐时期。

      公元581年,北周静帝的姥爷杨坚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就是历史上的隋文帝。公元589年杨坚派他的次子晋王杨广用水陆50余万大军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了南北。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大多都有很多嫔妃,只要隋文帝和明孝宗没有嫔妃。明孝宗是因为他做皇子的时候就跟原配张皇后感情非常好,登基后也不愿意再取。而隋文帝是因为政务实在太过繁忙,他顾不上去多取嫔妃,而且他的皇后独孤氏也是一代贤后,这更加促使了隋文帝励精图治、勤勉国事。隋文帝的成就有如下几点,第一是兴建了两都,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第二个是广设仓库,据说隋朝的储粮能供天下五六十年用,从古至今,哪个朝代也比不上隋朝,隋朝是典型的藏富于国。第三个是开通了运河,隋炀帝开凿的,分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是巴拿马运河的38倍,是苏伊士运河的20倍,时间上比他们还早了1300年。第四个是修筑驰道,隋炀帝在位时,三征高丽,就是现在的高句丽,营建东都,严刑酷法,使生产力遭到了破坏,老百姓忍不了了,于是农民又起来起义了。

      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就是现在的扬州,禁卫军哗变,隋炀帝就让部将把他给勒死了,隋朝灭亡。李渊是隋炀帝的表弟,他在晋阳起兵,一开始他攻进关中长安后,曾立隋炀帝的孙子为皇帝,就是隋恭帝,后来李渊称帝,国号为唐,即唐高祖。公元626年,经过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把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都跟杀了后,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唐太宗在位时,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百姓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最大的优点是虚怀纳谏,他的谏臣是魏征。魏征50多岁死了,唐太宗大发感慨,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就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怎不让人感伤。

      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唐太宗的五儿子李佑造反被镇压,顺藤摸瓜发现太子李承乾也在谋反,李承乾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嫡长子,两岁就被立为太子了,结果为了早点当上皇帝,正在密谋造反,这下好了,被李世民废为庶人,幽禁了起来。就剩下濮恭王李泰和晋王李治了,按照聪明才智来选的话,应该是李泰,但是李世民怕李泰跟自己一样,一旦当了皇帝会容不下李治,于是五个儿子里最不中用的李治就这样被强行立为了太子。等到李治当了皇帝后,因为胆子太小,不能理政,所以大权就被武则天给掌控了。武则天本来是李世民的才人,关于这一段历史,大家都知道,就不在这里浪费时间评说了,不管历史怎么写,武则天掌权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已经是无可更改。武则天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也成了不争的事实。武则天虽然称帝了,但是她死后是以皇后礼下葬的,并与唐高宗合葬于乾陵,她死后给自己立了一个无字碑,千秋功罪自有后人去评说了。武则天在位15年,她死后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中宗李显,李唐皇室又回来了。

      中宗李显在位的时候,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专权,临淄王李隆基起兵诛灭了韦氏一党,然后让他的父亲李旦即位,就是睿宗,武则天的小儿子。睿宗在位时,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又作乱,李隆基起兵又收拾了太平公主。公元712年,李旦颁诏让位给皇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位就是后来的唐玄宗,又称唐明皇的。唐玄宗在丞相姚崇的辅助下。励精图治,改革吏治,国家强盛,经济空前繁荣起来,史称“开元之治”,或‘开元盛世’。隋朝时候,是官府有钱,百姓没钱,藏富于国,而开元之治则是藏富于民,国家有钱,老百姓也有钱,国力空前强盛。

      再来看看体制问题,隋文帝时候,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这是干啥呢?原先丞相的权力特别大,隋文帝就是做了丞相后篡权自己当皇帝的,所以他为了隋朝的千秋万代考虑,必须要削弱相权,就是将相权一分为三,然后再一级一级分下去,最后由独相变成了群相。关于应试教育也要归于隋唐时期,隋文帝时候开科举士,分科考试,到了隋炀帝时候,开始建立起了进士科科举制就是从隋炀帝时候开始的。科举制的形成,一方面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一方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后来科举制在18世纪的时候被传到了欧洲,形成了今天欧洲的近代文官制度,其实直到现在,我们还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考试。

      一开始的时候,隋朝是沿用了北魏的租调制,到了唐朝时候,实行租庸调制,到了天宝年间的时候,土地买卖和兼并太厉害,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开始实行两税法,不再以人丁计算,而是按资产来计算了,这样就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生存发展有利。时间一长,国家虽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地主却把赋税都加到农民身上去了,客观上还是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进一步得到开发,茶叶在唐朝开始盛行。手工业也发达起来,当时中国能造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大家都知道的唐三彩,是冥器,为后代的彩瓷开辟了道路。丝织品也是在唐朝开始盛行的,所以才有了盛唐之说。中国最古老的动物形象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现在一般是大象和狮子了。隋朝的钱币仍然是五铢钱,秦朝时候是半两,汉朝是五铢,整个唐朝的钱都叫开元通宝。唐朝城市里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叫做市,市中又有邸店和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交易场所,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早了几百年呢。隋唐两朝长安和洛阳就是全国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商业大都会。只不过那时候都有时间限制,晚上都是要净街的。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是以扬州和成都为中心的,这里比长安和洛阳自由很多,所以经济南方比较发达。

      唐朝的疆域三面都是海,东到大海,西到咸海(实际上是个湖,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境内。),南到南海,东北到外兴安岭(现在的斯坦诺夫山脉,在俄罗斯境内。)、库页岛(今天叫萨哈林岛,在俄罗斯境内。),极盛的时候是1600万平方公里,可惜只维持了三年。隋唐时期,尤其是唐太宗时期,民族关系非常开明,突厥人、契丹人、回纥人、朝鲜人、日本人、伊朗人、阿拉伯人都在唐朝当过官。突厥兴起于阿尔泰山,六世纪中期的时候,阿尔泰山人建立了突厥汗国,隋朝初年分为东、西突厥,东突厥特别强大。贞观初年,李靖率三千铁骑大破东突厥于阴山,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灭亡。东突厥处罗部的阿史那杜尔可汗历侍太宗和高宗两朝,他横扫西域,为唐朝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创立者,他一生为唐朝出生入死,死后陪葬昭陵。

      东突厥被灭了以后,西突厥控制了天山以南各国,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唐太宗先派兵征服了高昌,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公元657年,唐高宗派苏定方征讨西域,俘获了贺鲁,灭了西突厥。那时候西域对中原非常重要,因为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交往的唯一通道。武则天设置了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安西都护府主要管辖新疆地区,下辖四镇,疏勒、龟兹、于阗和碎叶,李白就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管辖的碎叶镇,现在是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突厥人被打败后西迁,其中一支迁到了现在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他们皈依了伊斯兰教,其中一支在首领奥斯曼率领下建立了奥斯曼突厥帝国,又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帖子内容太多,字数受限,只能分两个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15: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一贴,《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第一部的第四章:忆昔开元全盛日(隋唐)。      

      唐朝时期,北方的民族就是回纥,后来音译为回鹘。回纥原居色楞格河一带,就是现在的蒙古国境内,唐太宗时候,设立翰海都护府。八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各部,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的时候,开始同回纥的可汗和亲。回纥部比较聪明,他们从匈奴和突厥的灭亡中得到了教训,自己不够强大的时候,是不能跟中原王朝为敌的,所以他们的武装力量虽然强大,但是他们的经济基础比较差,所以他们一直跟中原的关系不错。回纥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一共传了十二位可汗,其中有十位可汗娶了唐朝的公主。公元八世纪的时候,回纥改为回鹘。公元九世纪,回鹘遭到了外族的进攻,又遇到严重的天灾,回鹘汗国瓦解,部分西迁新疆的回鹘人就是维吾尔族的祖先,西迁甘肃的就是裕固族祖先。

      公元698年,粟末政权建立,粟末靺鞨族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以渔牧为主,是满族的祖先,他们的政权就是渤海政权,也叫渤海国、北诏国。与之对应的还有一个南诏国,它后来发展成了彝族和白族,南诏国政权极盛的时候,领土不仅包括现在的云南和贵州,或许还包括现在的老挝、柬埔寨和泰国的一部分。

      唐太宗时候,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的松赞干布,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就是现在的拉萨,他仿造唐朝官制,创制了吐蕃文字。唐中宗的时候,金城公主嫁给了尺带珠丹赞普。九世纪初期,唐穆宗与吐蕃会盟,史称“长庆会盟”。正是有吐蕃帝国的存在,才替中国挡住了阿拉伯人的入侵。隋唐时期,对外的交通也很发达,陆璐从长安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印度、伊朗、阿拉伯以及欧洲、非洲等国家,海路从登州(就是现在的山东蓬莱)、扬州出发可达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达波斯湾。唐朝前期国力强盛时候,平均每个皇帝在位时在中国做官的外国人多达3000人,波斯人做过宰相,伊朗人做过宰相,高丽人做过大将军,最有名的是一个日本人,叫阿倍仲麻吕,唐玄宗给他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叫晁衡,官居秘书监监正(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馆长)。

      唐朝与新罗(就是现在的朝鲜)的友好往来,对现在也是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新罗是在唐王朝的帮助下才完成的统一的,新罗立国也是参用了唐朝的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教。直到朝鲜王朝的第四代世宗大王颁布训民正音,才有了朝鲜文字。新罗还从唐朝引入了茶种、印刷术、制瓷和制铜工艺。七世纪隋朝的时候,日本的圣德太子进行改革,他仿造中国的制度进行改革,把统治者由大王改成了天皇。公元646年的时候,日本孝德天皇开始大化改新,日本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有的年号。在对日交往中有突出贡献的两个人是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高僧鉴真,吉备真备和日本留学生空海创立了日本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

      鉴真大师与佛有缘,三岁出家,是属于律宗的高僧。鉴真大师55岁高龄的时候,开始了六次东渡日本之行,前四次都没能成行,第五次被风给吹到了海南岛上。终于第六次成功了,只可惜鉴真大师已经双目失明。鉴真大师到日本不只是传播佛法,还把中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了日本,包括豆腐的做法。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现在的印度)的交往也增强了,贞观时,天竺遣使来朝,中国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了天竺。高僧玄奘也就是唐三藏大师,两岁出家,精通佛法,十九年的印度游历,在那烂陀寺中跟高僧戒贤法师学法,带回来600多部佛经,唐王朝给他盖了大慈恩寺、大雁塔,让他专心译经。三藏大师一个人译经太慢,他找到有缘之人收为徒弟,这个有缘人就是开国公尉迟宗的儿子,人称三车和尚的窥基大师。三藏大师圆寂于长安玉华宫,葬于白鹿原,后迁至樊川,墓地在黄巢起义的时候被毁,灵骨迁至终南山紫阁寺,公元988年被僧人可政带回南京天禧寺供奉。他的遗体火化形成了舍利子。1943年12月28日,玄奘顶骨舍利在“分送典礼”后被分成三份,分别保藏于南京汪伪政府、北京和日本。此后汪伪政府那份又分别供奉于鸡鸣山下的伪政府中央文物保管委员会和小九华山(现在的玄奘寺所在地),其中文物保管委员会保管的那一部分在1973年后被迎至灵谷寺佛牙塔中供奉。北京迎请的那一部分又被分成了四份,一份供奉在天津大悲院,1957年被转增给印度总理尼赫鲁,安放在印度那烂陀寺的玄奘纪念堂中。一份供奉在北海观音殿,文革时期被毁。第三份被供奉到成都文殊院。最后一份被供奉到广州六榕寺,也在文革中被毁。被日本请回的那份,先是安奉在东京增芝上寺,后被移至慈恩寺。1955年从这份舍利中分出一份,被迎请到台北日月潭玄奘寺供奉,而后日本那份又被分出一份,迎请到日本奈良的三藏院供奉。第八份玄奘舍利供奉在台湾新竹玄奘大学,1998年迎请至南京灵谷寺。2003年西安大慈恩寺又从南京灵谷寺迎请了一份玄奘大师灵骨舍利安奉在新建的玄奘三藏院大遍觉堂中。目前,玄奘舍利在南京玄奘寺、南京灵谷寺等全世界九个地方被供奉着。南京九华山的那份舍利,自1943年封存后,一直留在三藏塔下,是最为完整的。现在南京在九华山原青园寺、法轮寺遗址重建了玄奘寺,玄奘大师的灵骨舍利成为了该寺的镇寺之宝。

      隋朝的时候,和波斯通使,后来到唐玄宗的时候,波斯被大食(就是阿拉伯)所灭,波斯的后代留在了中国。唐高宗的时候,大食与中国通使,也是这个时候,中国的造纸术传人了大食。唐朝和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也有使节往来,唐朝的丝绸传出,同时也把一些医术和杂技传入了中国。另外,这个时候,跟非洲也有往来,当时很多富裕的家庭大量使用黑奴,也称他们为昆仑奴。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璀璨,李唐王朝更是中国历史上开阔宏博多彩的王朝。当时的书生也都不文弱,比如李白就有剑仙之称。当时妇女也是不缠足的,而且女性也能出门骑马,婚姻也比较自由。当时的科技也很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和火药的国家。唐朝的僧一行制定了《大衍历》,僧一行是密宗的高僧,他是金刚智的徒弟。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科学方法测量地球子午线长度的人,只可惜我们都没能继续研究下去,成了别人的研究经验。在医学方面,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称叫《肘后备急千金方》非常实用。除此之外,吐蕃的元丹贡布著的《四部医典》也很有用,这是藏药。唐高宗时期,朝廷20多个人还一起编了《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唐朝还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三百首,首首经典。文学上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期。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被誉为“初唐四杰”。山水田园诗人有孟浩然和王维,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然后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这两位传奇人物,说李杜诗是中国文学的象征一点都不过。中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虽通俗意境却极高。晚唐的杜牧和李商隐的诗篇应是更上层楼的,他们被合称为小李杜,他们把律诗发展到了极致。

      不觉想到这一句----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正是这些让人读之如醉的字字珠玑,才成就了中华的璀璨和经典。诗中有画,画里藏诗,合二为一的又岂止是文字,更是心有的那份灵犀和感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 16: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mppp 于 2018-4-3 16:02 编辑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第一部的第五章:你唱【霸】来我登场(五代 辽宋夏金元)。 这是这一章的第一部分。

      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三个民族融合的高峰期,我国最大的民族是汉族,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经历民族融合的产物,吸取少数民族的精华,用自身的文化来同化,所以我们才能在不断发展壮大中一路前行的。

      公元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灭了李唐王朝,建立了后梁,17年后,后唐灭了后梁,然后是后晋、后汉和后周,53年的时间里,换了五个朝代,这里面最长的朝代是后梁,最短的朝代是后汉,只有4年,却有两个皇帝。看起来就像帮派之争,谁厉害谁就当皇帝,所以朝代更替的比较频繁。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在现在的河南陈桥发动兵变,建立了宋朝,年号建隆,定都东京,就是现在的洛阳。宋朝有四个都城,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南京应天(就是现在的商丘)和北京大名。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当时中国还在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下,赵匡胤建立的是北宋政权,到公元979年宋太宗才消灭了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统治。但是北宋朝并没有完成中国的统一,跟北宋并存的政权在北边有辽,在西边有西夏和云南的大理,另外还有回纥和吐蕃,这些政权里面疆土最大的是辽,也就是契丹人建立的。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有名的“杯酒识英雄”,就是说的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对跟他一起夺得天下的大臣们不放心,怕他们也像他自己一样,以后起来造反。赵匡胤之所以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当时后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他的儿子恭帝柴宗训从七岁,所以赵匡胤篡权很轻松,不过赵匡胤对柴氏后人还算是有点良心,他有遗训不得杀害柴氏子孙。相比历史上很多皇帝而言,赵匡胤确实应该算是一个有良心的好皇帝,跟他一起建功立业的功臣们一般都得到了善终,用兵权换来的颐养天年也算是幸运了。

      赵匡胤为巩固政权,采取了如下措施。第一步,杯酒释兵权;第二步,把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禁军统领直接对皇帝负责,然后又设立了枢密院。枢密院的长官一定是文官,所以北宋多半是文官治军;第三步,实行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但是统军的将领不随军调动,就为了防止军队首领叛乱;第四步,将地方上精壮之士编入禁军,本地只剩下老弱病残的兵士;第五步,集中行政权,在隋唐的时候,宰相已经由独相变成了群相,现在又多了参知政事作为副相,又设立枢密使,相权更是被大大地削弱了;第六步,为了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还在各路设转运使。这样以来,朝内朝外和地方上的兵、权、钱都没有了,使得中央集权大大地加强了,但是这样以来,地方财政困难,军队的战斗力下降,尽管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钱的王朝也没用,因为钱都在读书人手里,普通百姓没钱,就连皇帝想给自己修坟都没有钱,这是不是挺滑稽的。另外虽然太祖皇帝赵匡胤有遗训,不得杀害士大夫,不对百姓加田赋,但是最后老百姓还是啥都没有,所以北宋最终灭亡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相对于唐朝来说,北宋的科举制度有所改变,考试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种。唐朝的时候,官宦人家的子弟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北宋时候,除了犯人和娼优的孩子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外,所有人都能参加,这样以来,就扩大了政权基础,结果就造成了冗员,官吏多而杂,给钱还多,形成了冗官现象,同时北宋养兵是为了防止内患,找来饥民当兵,冗兵现象随之产生,所以北宋的军队爱哗变,倒不是当兵的瞎折腾,是因为军饷被克扣,没得吃肯定就要造反。上面两冗势必造成冗费,矛盾就指向了政府,还是朝廷难受。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4 16: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mppp 于 2018-4-8 11:01 编辑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第一部的第五章:你唱【霸】来我登场(五代 辽宋夏金元)。 这是这一章的第二部分。

      上面已经讲到北宋王朝现在面临的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状况,朝廷要发展,就需要进行改革,于是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神宗是北宋第六位皇帝。

      王安石变法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理财措施,首先是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分两次贷款给农民,等有了收成后加息20%还给官府,这样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农民也能有点活路。其次是募役法,不服役就得交钱,这样政府又有了收入。还有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大家算是比较公平合理的做法。还有市易法,政府设置管理所,出钱收购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上短缺的时候再卖出,这样政府同样还是有受益,农民也能少花点钱,只是商人吃亏了。第二,是军事措施,首先是保甲法,政府把农户组织起来,农闲时练兵,平时种地,这样做的结果是只会窝里斗,一旦外敌入侵,都很胆怯,只适合保家不适合卫国,其次是将兵法,禁军驻地固定,将官训练,为了充实边防,这一点还算是有点用处。第三是教育措施,改革科举,整顿太学。王安石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当时的社会危机,只可惜用人不当,还是危及到了老百姓的生活,更主要的是触犯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司马光当政的时候,新法被废除,所以最后王安石的变法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王安石变法之后,朝中的大臣们分成了新党和旧党,两党之间的党争越来越激烈,也算是北宋最后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其实北宋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并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大业。与北宋并存的还有契丹的辽、女真的金和党项的西夏三个政权。

      契丹在辽河,当时叫西拉木伦河上游,是游牧渔猎民族,唐朝末期,契丹势力开始发展起来,汉族人迁到长城以北,使得契丹人学会了种植、建城和农耕。到十世纪初期,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接受汉化。耶律阿保机是契丹话,他接受汉化后改名为耶律亿,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他就是辽太祖。辽有五个首都,上京就是临潢府,就是现在的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京叫析津府,就是北京。西京是云州,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东京是辽阳。中京大定,就是现在的内蒙古的宁城。他们创制了契丹文,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死文字,没人会读。到了辽的第二代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他们得到了幽云十六州,就是现在北京的宣武和丰台两区,才改国号为辽的。辽的统治很长,一共210年,只换了9代皇帝。辽之所以能统治这么多年,是因为辽汲取了以往少数民族难以长期统治汉人的教训,实行一国两制,这种治国方针在这么多年前已经有过了。辽实行藩汉分治,南面官统治汉人和渤海人,北面官统治契丹人和少数民族。

      契丹建国后,跟北宋之间难免发生矛盾冲突,公元979年,宋太宗部的10万宋军被辽国名将耶律休哥率领的9000铁骑在高粱河击败,太宗皇帝中了两箭,仓皇逃命。公元986年,辽国名将耶律斜轸率4万铁骑又把曹彬率领的10万宋军击败,杨业被俘,被关在昊天塔里绝食殉国而死。两次与辽作战均系全军覆没的宋军再也不敢跟辽国打仗了,也使得宋朝确立了“守内虚外”的政策,把主要兵力都用在对付老百姓的身上。这样的国家如何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9 16: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第一部的第五章:你唱【霸】来我登场(五代 辽宋夏金元)。 这是这一章的第三部分。

      公元1004年的时候,辽军开始南征,迅速打到了黄河岸边的澶州,离北宋的京城东京近在咫尺了。宋真宗只能向百官问计,宰相王钦若和陈尧叟都主张迁都,只有寇准请宋真宗御驾亲征。真宗无奈,只能亲征,守城的30万宋军对抗9万辽军,阴错阳差,一开战,辽军主帅萧达赖竟然被射死了。辽军害怕了,于是提出议和,北宋每年给辽岁币30万,辽就撤兵,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后,宋辽和平共处了119年,这样一来,又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发展。

      回过头来再来说说西夏政权,西夏是公元1038年羌族的一支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起来的,定都兴庆。其实这个西夏应该叫大夏国,因为它在北宋的西边,所以才又被称为西夏的。西夏仿效北宋的政治制度,也推行科举制,也创造了西夏文字,只可惜到现在西夏文也是一种死文字了,无人能念。在1908年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黑城遗址上,俄国考古学家发现里面有西夏的文物,全部被打包带走了,后来考古时又发现了一本西夏人骨勒茂才编的西夏文跟汉字对照的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才能看懂西夏文,但是还是不会读。元昊帝和北宋交兵,双方都损失惨重,西夏与北宋议和,西夏对北宋称臣,但是北宋每年也是要给西夏25万岁币的,因为北宋有钱,所以花钱买个和平,还是很划算的。

      北宋和辽有了澶渊之盟后,双方和平共处了119年,后来在东北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了一个强大的女真族,这是一个非常强悍的民族,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可见女真族是一个多么令人生畏的民族。女真族一开始是在辽的统治之下的,为了反抗民族压迫,女真族的完颜部的完颜乌古迺 (nǎi)在11世纪中后期统一了女真各部,到了完颜乌古迺的孙子完颜阿骨打的时候,时机成熟,起兵抗辽。完颜阿骨打抗辽在中国冷兵器战争史上乃至世界冷兵器战争史上都是一个奇迹,这是靠体力的打拼,当时完颜阿骨打只有800人,结果辽军派了2500人来镇压,辽军被杀的只剩下两三个报信的。这时候完颜阿骨打发展到了2500人,辽军又派了2万人来镇压,结果又是被杀的只剩下回去报信的几个人。完颜阿骨打的人已经发展到了3700人,辽国枢密使驸马萧十三率10万大军来镇压,结果一开战,萧十三被完颜阿骨打一箭给射死了,辽军大败,这时候完颜阿骨打的队伍已经发展到了近2万人之多。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国,定都会宁,年号收国。完颜阿骨打就是金太祖,推行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算是真正做到了全民皆兵。

      辽国的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听到女真建国后非常生气,亲率70万大军征讨女真,两军在黄龙府激战,就是现在的吉林农安,结果天祚帝只带着几十名骑兵侥幸逃脱。后来,到了公元1125年的时候,北宋跟金联合起来把辽给灭了。辽灭了之后,金国下一个目标就是北宋了。因为在金国和北宋联合灭辽的过程中,北宋的软弱无能表现的淋漓尽致,对于金国来说,不灭了北宋,都对不起自己“女真过万天下无敌”的称号。金国大军分两路南下,很快就打到了东京城下,当时北宋的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词人兼文物鉴赏家的宋徽宗。一听金人兵临城下,宋徽宗立马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宋钦宗,自己跑到镇江去了。当时勤王之师有20万人之多,而围城的金军尚不足8万人,结果拥有百万军民的东京汴梁城被金军轻松击破,公元1127年,金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1 16: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第一部的第五章:你唱【霸】来我登场(五代 辽宋夏金元)。 这是这一章的第四部分。

      公元1127年,北宋康王赵构在临安称帝,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的第9个儿子,金国要人质的时候,因为宋徽宗不喜欢他,他的哥哥钦宗也不喜欢他,就把他当人质给送到金国去了,结果因为赵构武艺高强,金国怕控制不了他,所以又把他给退回来了,赵构也算是因祸得福,得以保全性命,在北宋被灭后能有机会登基称帝。虽然称帝了,可是高宗皇帝却没有心思收复国土,尽管大将们都雄心勃勃,但是终究没能力挽狂澜。名将岳飞其实并不是死于秦桧之手,应该说是秦桧也不过是个替罪羊,高宗皇帝怕岳家军壮大起来,危及自己的皇位,所以才有了十二块金牌召回岳飞,杀害于风波亭之说。公元1141年南宋与金国议和,因为高宗皇帝的年号叫绍兴,所以又叫绍兴和议。此后南宋和金国对峙了将近90年之久。金国把都城迁到了燕京,改名中都,就是现在的北京城。

      公元1206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这也是蒙古草原第一次得到统一。蒙古的对外战争西到中亚俄罗斯,南到印度河,然后打西夏和金国,他们的西征一共进行了三次,是野蛮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最大摧残,当然也使得东西方在物质文化方面得到了交流和发展。第一次西征是成吉思汗本人指挥的20万大军灭掉了中亚的回教大国花剌子模,有屠城的恶习。他们第一次西征,主力打到了印度河,就是现在的巴基斯坦,因为太过炎热,成吉思汗班师回国的。西征的另一支偏师由蒙古名将哲别和速不台指挥,打到了太和岭,就是现在的乌拉尔山脉,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的时候死了,第二天西夏投降。成吉思汗没有陵寝,整个元朝都没有皇陵。公元1240年蒙古人进行了第二次西征,是成吉思汗的几个长孙领导的,又叫长孙西征。他们这次西征一直打到了多瑙河,占领了波兰和匈牙利,由于他们的第三代贵由汗病逝,他们争夺汗位,导致被欧洲联军击败,不然的话,整个欧洲估计都要被蒙古灭掉了。第三次西征由第四代蒙哥汗的弟弟旭烈兀汗指挥,打到了西奈半岛,公元1258年蒙古军队攻陷了巴格达,灭掉了阿拉伯帝国,旭烈兀汗在阿拉伯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伊儿汗国,这时候蒙哥汗在跟南宋的作战中被击毙,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旭烈兀汗班师,结果在西奈半岛被打败,退回蒙古国。他们三次西征统治了400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就是说,当时几乎有人居住的地方都被蒙古人给占领了。

      公元1234年,蒙古先是灭掉了金国,然后又征服了吐蕃。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燕京,改为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接下来元朝开始进攻南宋,南宋人民不屈不挠,跟元朝抗争了40多年。当时南宋的皇帝只有9岁,由他的祖母太皇太后谢氏执政,元军南下,太皇太后谢氏、太后全氏和小皇帝被俘投降,临安城被围。当时做知府的状元文天祥招募了1万多名民兵勤王,等文天祥到了临安的时候,朝廷已经决定投降了,正好需要一个去给元朝送降书和玉玺的人,文天祥就这样被委以重任,到了元朝大营,文天祥临危不惧,痛斥元军统帅。就这样,文天祥被扣了下来,到了镇江,文天祥在友人的帮助下逃跑了,他转战江南,领导陆地上的居民继续抵抗。在广东,文天祥被俘,写下了著名的《过零丁洋》,在被压到大都的时候,经过南京,文天祥又写下了《过金陵驿》,最后壮烈殉国,名垂青史。

      公元1279年,元朝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元帝国极盛的时候,大概有2千万平方公里,如果算上以俄罗斯为中心建立的金帐汗国,中亚新疆的察合台汗国和西亚的伊儿汗国,大概蒙古人占了4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王朝,因为他们汉化程度极低,所以90多年就灭亡了。元朝时期,汉蒙互相渗透,契丹人很可能发展成了达斡尔族,女真人发展成了满族。唐朝以来,很多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定居。西藏在元朝时候才开始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元朝90年间里,元世祖在位30年,末代皇帝顺帝妥懽帖睦尔在位30年,中间30年更换了10个皇帝,可见蒙古贵族内部的倾轧有多么惨烈,这也是导致元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不管军事上如何你争我夺,辽宋夏金元时期确实是古代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理学产生,宋词元曲盛行,世俗文学出现,科学技术发达,这是不容质疑的。看一下这个时期的三大发明,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然后传到了朝鲜、日本和埃及,甚至到了欧洲。宋代对指南针的使用已经很广泛,特别是在航海上的作用,13世纪的时候,指南针传到了阿拉伯和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南宋发明的突火枪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使作战进入了冷兵器、火药兵器并用的时代,在13世纪传入了阿拉伯,到17世纪彻底进入火药兵器时代。此外,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也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元朝的郭守敬创制了简仪和高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订了《授时历》,就是历法,比现行公历早了三百多年,当年,郭守敬就算出来一年是365.2425天,比现在的实际运行时间只差了13秒,不得不令人称奇叫绝。北宋司马光编的《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内容一般是政治和军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2 16: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第一部的第五章:你唱【霸】来我登场(五代 辽宋夏金元)。 这是这一章的第五部分。

      下面为了特别突出一下宋词,才单独写一写这个时期的文学成就,我个人更喜欢宋词,虽然对这些格律只能是略懂一二,但是对词所描绘的意境却能感同身受,不管是婉约还是豪放,都让我爱不释手。南唐李后主的词,管它是一江春水,还是昨夜东风,尽管作为帝王,他是失败,但是作为词人,他是功成名就的,喜欢就好,无他!

      苏轼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一首赤壁怀古,千古流传,还有明月几时有,千里共婵娟,词的意境可远可近,可大可小,可左可右,可抒情可写意,可柔可刚,既自由又工整,与人遐思又独自回味,一首首,一阙阙,说不尽,唱不完。

      柳永的寒蝉凄切,千里烟波,多情自古伤离别,三变胜千百遍!

      李清照的词呢?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惊起一滩鸥鹭,应是绿肥红瘦!不管是词句之美,还是风土人情,都让人顿生无限感慨。

      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追往事,叹今吾,又是怎样一种赤胆情怀?还有陆游,文能流传千古,武能上阵杀敌,乱世出英雄,乱世造英雄,我倒希望他们能生逢盛世,其实,也是盛世就写不出如此的豪迈与孤寂了。是啊,王师北定中原日,才有了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奢望与期盼!

      到现在,每次品读宋词,心情还是很纠结的,遥想公瑾当年,那么我又在遥想什么呢?是战乱还是别离,是凄惨还是悲壮?

      元朝的成就就是元曲,元杂剧和散曲,比词更通俗易懂,像关汉卿的《窦娥冤》,不止在当时引起世人的共鸣,就是现在,也是让人与作者共悲戚共无助!这也是元朝的黑暗统治成就的,因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没法参加科举,是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痛苦和愤懑需要宣泄,需要倾诉。

      很多时候,看到我们的文化得以绵延流传,还是心存感恩之情的,毕竟岁月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经典的给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8 16: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mppp 于 2018-4-19 14:18 编辑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第一部的第六章:最后的汉王朝(明),第一部分。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就是现在的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他在皇觉寺出家,是中国历史上最寒酸的皇帝。在凤阳建了皇陵,为了让大明帝国绵延流传,在宋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首先废除了丞相制度,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洪武十三年的时候,他说宰相胡惟庸谋反,以此为借口,杀掉了胡惟庸及其党羽两万多人,这就是历史上的“胡狱”,开国的文臣几乎屠戮殆尽。李善长七十多岁了,也没能得到善终,一家七十多口全部被杀。后来又借口大将军蓝玉谋反杀掉了一万五千多人,这样以来,开国的武将也几乎被杀光了。当年朱元璋起兵,靠的就是李善长和徐达,最后徐达也被朱元璋送给的烤鹅间接致死,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王朝由此开启。

      朱元璋为了让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他自己就把宰相的活给干了,结果每天要看三百多件奏折,累得要死。这样下去,非得把自己给累死不可,于是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让翰林学士入阁,帮着他一起看折子,这些翰林的品级非常低,对皇权构不成威胁,只可惜后来的皇帝们,没有朱元璋的勤勉劲,翰林学士们的品级就越来越高了起来到最后学士们都成了各部的尚书了。朱元璋立下圣旨,后世子孙不得预立丞相,臣工敢言立相者斩,实在是太狠了。实际上,中国的宰相由独相演变到群相,到现在,彻底给废了。在地方上实行三司分权制:承宣布政使司,管理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管理监察和司法,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政,统称为三司。都指挥使司权力最大,正二品。在中央方面,朱元璋初置统军大元帅府,后改为枢密院,又改为大提督府,节制中外诸军事。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时候,朱元璋怕大提督府权力过大,为防止军权过分集中,废掉了大提督府,改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把军权也给弱化了。明朝的律法非常森严,增加了经济立法的内容,官员贪污超过六十贯,相当于六十两白银就要把皮给扒下来填上稻草,做成标本,简直是惨无人道的酷刑,为了防止对数字的涂改,朱元璋还发明了数字的大写。但是,历来贪污受贿屡禁不止,与社会共存。

      朱元璋设立了大名鼎鼎的特务组织锦衣卫,直接对皇帝负责,专门刺探大臣们的动向,稍有不慎,全家抄斩。明成祖的时候设立了东厂,明宪宗设立了西厂,明武宗设立了内行厂,都由宦官统领,这下就开启了宦官专权的序幕。为了更加严厉地控制人的思想,明朝的科举只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准,文章都是八股文,这比焚书坑儒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简直是黑暗透顶了!

      朱元璋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长子朱标虽然被立为太子,无奈没有活过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五年的时候死了,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就是明惠帝,结果被燕王朱棣起兵谋反,这就是“靖难之役”,然后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永乐皇帝,迁都北京。

      嘉靖帝在位的时候,开始修建北京的外城,本来想把内城包在里面,结果因为钱不够,就修了南边的一部分,才形成了现在北京城是一个凸字形状,真不是故意修成这样的造型的。北京城四个皇城门,九个内城门,七个外城门,所以到现在北京的站名有很多的门。只可惜,北京三千年的历史,却找不到多少代表三千年历史的痕迹了,确实让人唏嘘不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9 15: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第一部的第六章:最后的汉王朝(明),第二部分。

      明朝到了中后期的时候,政治越来越腐败,屡出昏君。

      比如明武宗正德皇帝,他最爱干调戏妇女和打仗这两件事,他后宫的嫔妃已经够多了,可是他非得微服上街上去调戏良家妇女,还被逮去县衙了,也不知道是多么的尴尬!更差劲的是在神武门后边开店做买卖,手里掂着的那块肉,足斤足两是三斤三两,真不知道这本事是怎么练出来的,硬逼着太监来买他的肉,整个是贱买贵卖,谁受得了?喜欢玩打仗,给自己取名叫朱寿,封自己为镇国公威武大将军。一开始在教场上跟将士们耍无赖,后来带着几万铁甲兵出关,去跟蒙古人打仗,又不敢真打,无非是以多胜少的杀几个蒙古人,这样的皇帝在位十年,昏庸至此,让帝国何去何从?

      明武宗死后,世宗即位,结果这位皇帝从来不上朝,整天在宫里炼丹,在位四十五年,实在有大事需要他裁决,他就递出来一张手谕,跟天书似的,结果没人能看懂,最后服仙丹得道成仙而去。这也是皇帝,根本都不干活。世宗死了穆宗即位,可惜七年后就死了。然后神宗即位,就是万历皇帝。这位皇帝是真够神的,就干一件事,数钱,他这一辈子就出过紫禁城一次,还是去昌平十三陵看自己的坟修得怎么样。他把国家的钱都弄到皇宫里来了,国库里面没有钱,打仗需要钱,就给老百姓加税,这是逼着老百姓起来造反的皇帝。他死后他的儿子光宗即位,结果因为天天宠幸美女,二十九天就驾崩了。接下来是他的儿子熹宗即位,这位皇帝是天才木匠,整天忙着做家具,这就使得大权到了宦官魏忠贤的手里,皇上是万岁,魏忠贤是九千岁。明朝中后期,王振、刘瑾、魏忠贤这些大宦官专权,可以想见到,朝政要腐败到什么程度了。

      朝政腐败,民不聊生,顺理成章地农民为了生计只能起义。张献忠是土匪,对四川进行了屠城。李自成原来是当驿丞的,后来驿站被裁撤,李自成失业后,为了活下去,只能造反。他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所以一呼百应,后来发展到百万之众。他们一路进军,除了在宁武关遇到总兵周遇吉抵抗外,顺利地打到了北京城。当时在位的皇帝是思宗崇祯,他从他哥哥熹宗手里接到了一个烂摊子,虽然他在位十七年,不观歌舞,不宠嫔妃,他只有一个皇后,三个贵妃,每天早起晚睡,依旧没能挽救大明帝国的灭亡。他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一个内阁首辅,最后自缢于万岁山。正如他写给李自成的血书中所说的,诸臣皆亡国之臣,朕死后,不要伤害百姓。确实,百姓何其不幸,生在这样的腐败帝国中。

      明朝灭亡后,建州女真建立了清朝。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用先祖留下的十三副铠甲起兵,先统一了女真各部。他创立了八旗制度,皇后必须是满洲人或者蒙古人。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占领了整个辽河,席卷了整个辽东,山海关以外的土地就全部被后金占领了,然后他们迁都到了沈阳。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改为满族,国号为清,他就是清太宗。1644年的时候,李自成占领了北京城,他们大肆抢劫明朝的官员们,连带着把吴三桂的家给抄了,才有了冲冠一怒为红颜。当时吴三桂靠自己的实力是打不过李自成的,于是吴三桂投靠了多尔衮,借清兵之手,赶走了李自成,后来李自成逃到了湖北九宫山,被一个叫程九伯的农民给刨死了,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明朝灭亡后,明朝宗室又在南方建立了五个小朝廷,史称南明。除了鲁王朱以海在浙江建国后跟着郑成功去了台湾和贵王朱由榔在云贵建立的永历政权外,其他的都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被剿灭了。后来永历皇帝逃到了缅甸,又被送回来,被吴三桂用弓弦给勒死在昆明的十字坡。明朝彻底灭亡,清朝至此完全统一了中国,汉王朝至此被少数民族终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16: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第一部的第七章:异族终结者(清),第一部分。

      清朝是少数民族统治整个中国,所以在官制上采取了更加集权的措施,清初中央设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当年努尔哈赤攻打宁远的时候,被袁崇焕用红夷大炮给击伤,半年后死去,没有留下遗诏由谁来继承汗位。后来是八贝勒皇太极承袭了汗位,与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四大贝勒共议国事,原来努尔哈赤一个坐的地方,现在四个人一块坐在那里,想想就觉得蛮别扭的。后来代善主动退下来,其他两位贝勒一看,功劳和辈分都最大的哥哥都主动下来了,也就把汗位让给了皇太极,但是八旗旗主共议国事的规矩还在,最终还是威胁到了中央集权和皇权。为了加强皇权,康熙时候设立了南书房,雍正设立了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后来已经名存实亡,到乾隆皇帝时候终于撤销了,而军机处直到1911年才裁撤,时间确实够长的。

      当时军机处有个规定,任何人不奉圣旨,不得擅入,擅入者斩。军机处的设置,使得中国的专制主义皇权达到了顶峰。

      中国历史上,文字狱在清朝的时候达到了顶峰。文字狱的目的就是压制汉人反抗,因为清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以它比较害怕汉人起来反抗,它禁锢人的思想,摧残人的才智,实际上非常阻碍社会的进步。文字狱历朝都有,只不过清朝更甚罢了,乾隆时候最厉害。

      修四库全书的目的就是把书中关于胡、夷、狄、虏这些词给去掉,而当时的西方已经开始研究解析几何、微积分、开普勒定律等先进技术了,这就是中国之所以落后的原因所在,大家都把心思用在避免沾惹上文字狱了,人人自危,哪里还有精力去进行科技改革,这是中国历史上发展的一个十分可悲可叹的时候。

      当时的统治者们及时调整了生产关系,鼓励人民进行生产,经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直到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至少应该能跟英国持平。到乾隆50年的时候,也就是1785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32%,中国的北京、南京、扬州、广州、苏州、杭州的经济发展水平还算是世界之最,农民的富裕程度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康熙时候,固定人丁税,雍正时候摊丁入亩,都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这才使人民的生活日渐富裕起来。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棉花的种植,解决了穿衣问题,玉米甘薯都是高产作物,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然后使得农产品得以商品化,同时也有多余的土地进行经济作物的种植,这就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8 16: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第一部的第七章:异族终结者(清),第二部分。

      明清时期,手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第一,生产工具的改变,纱绸机成了主要的手工业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第二,生产技术改进,双色套印,第一次出现了彩色印刷品,这是很让人激动的大事,黑白变成了彩色,真漂亮。第三,各地分工而做,比如松江的布织的好,松江就管织布,芜湖浆染技术好,芜湖就管浆染,分工合作,这就是商品经济。第四,冶铁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南方以广东佛山为主,北方是河北沧州,造有几吨重的大铁狮子,因为冶铁业的发展,也造就了这南北两大武术之乡。第五,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不管对开始的年份有多少争议,但是纺织业的兴起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机户就算是早期的资本家。

      当时中国的传统商业有两大商邦组织,一个是山西的晋商,一个是安徽的徽商,他们把货物贩卖到全国甚至到了俄罗斯。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最大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开始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这是中国的内部经济,但是对外经济就差远了,应该说从明朝开始实行闭关锁国。其实,明朝以前,我们还是非常开放的,到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成本实在是太高太高了,再加上倭寇猖獗,还是闭关锁国的好,于是,中国原本是发达的国家,结果关起门来自己把自己跟世界隔离开,想不落后都不行。

      还有就是对待华侨的态度,其中最让人悲哀的是明朝时候,西班牙人占领了菲律宾,当时菲律宾有很多华人,这些华人起义反抗,遭到屠杀,前后被杀的华人有两万之多,结果西班牙总督害怕了,毕竟那时候,明朝还是比较强大的,结果西班牙总督跟明朝的两广总督商量,看看能不能赔钱给明朝来了结这起屠杀事件,结果明朝竟然把这些华人当汉奸,反而给了西班牙两万两白银,这算什么世道?自己的百姓在国外被屠杀,不替他们讨回公道,竟然还给屠杀者银子,就这样的朝廷,让那些华侨们该是多么地伤心欲绝。

      就明朝而言,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南北朝,因为明清时期又恢复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时期,也是版图最终奠定的时期。明朝中期,为防止蒙古而修建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绵延六千多公里。记得有一年去丹东凤城的凤凰山,那里就有明长城的遗址。明朝历史上有两次北京保卫战,第一次是于谦指挥的,打败了蒙古人。第二次是崇祯二年袁崇焕指挥的,抵抗后金入关之战。明末清初的时候,蒙古分为漠南(内蒙古)、漠北(蒙古)和漠(新疆的北部)三部分。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用了七十年的时间才把漠西蒙古给平定下来。然后清朝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掌握蒙古的军政大权,乌里雅将军的治所在库仑就是今天的蒙古首都乌兰巴托。

      再来说说藏传佛教,它分为四大派,明朝永乐年间青海塔尔寺的高僧喀巴大师创立了黄教,今天的藏传佛教绝大多数都是黄教。宗喀巴大师圆寂后他的两个徒弟将佛教代代相传了下来,后来就是达赖和班禅这两大系统。到了清朝顺治皇帝的时候,才正式承认五世达赖为喇嘛,康熙皇帝册封了五世班禅。达赖主持前藏,以布达拉宫为驻节地,班禅主持后藏,以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为驻节地。现在藏传佛教的四大活佛分别是西藏的达赖和班禅,内蒙古的章嘉活佛还有蒙古的哲布尊丹巴活佛。到了1924年,哲布尊丹巴活佛就不转世了,而末代的章嘉活佛也去了台湾,只剩下达赖和班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 16:5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mppp 于 2018-5-3 16:19 编辑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第一部的第七章:异族终结者(清),第三部分。

      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着元朝的做法,任用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世袭土司长官,到永乐年间,朝廷派官员去管理,派去的官员都有任期,这种改革被称之为改土归流,土是土司,流是流官。但是,这种改革毕竟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绝大部分地区还是实行土司制度。到了清朝康熙皇帝为平定叛乱,才最终撤掉了三藩。在当时,改土归流起到了加强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还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明朝末年的时候,台湾已经被荷兰给占领了,当时荷兰应该算是世界上第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商船队的总数占世界的三分之一,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而当时明朝政府对台湾疏于管理,所以荷兰把台湾给收入自己麾下也便在清理之中了,你明朝不要的地方,我荷兰替你管理,这也无可厚非吧!于是,台湾就在荷兰的统治下过了30年,直到康熙元年,郑成功在东南沿海抵抗清军,打败荷兰,台湾才回到了中华大地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在郑成功、郑经和郑克爽的统治下,继续发展壮大起来。郑成功原名叫郑森,是南明唐王政权赐为国姓,并给改名为成功,封为延平郡王的。后来,郑经在三藩之乱后被清军打败,连金门和厦门也都给丢了,最后施琅进军台湾,台湾才纳入了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台湾建省,首任台湾巡抚是刘铭传。在台湾收复的历史上,郑成功功不可没!

      搞定了台湾之后,东北方面进行了雅克萨反击战,康熙皇帝两次跟占领了雅克萨的俄军进行大战,俄国被迫跟中国签订了中俄边界上的第一个条约《尼布楚条约》,这才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都是中国的领土。

      到清朝乾隆25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1750年,我们的疆域已经非常辽阔了,面积大概有1300万平方公里。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诸岛,东到太平洋,西到葱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就是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东南到台湾澎湖钓鱼岛。

      可惜到了现在,我们的国土收缩成了960万平方公里!

      这期间有郑和七次下西洋,有戚继光抗倭的光荣历史,1553年,葡萄牙租占了澳门,到了1849年的时候,在英国的支持下,葡萄牙把中国官员给驱逐出来,澳门才沦为殖民地。

      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主要是理学和心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存天理去人欲,太过理想化。明朝时期王阳明把心学发扬光大到了极致,吾心既宇宙,又太过消极。著名的思想家如黄宗羲,他的著作《明夷待访录》,对晚晴的民主思潮起了一定的影响,这么先进的思想比卢梭都早了200年。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他的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也是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日知录》里提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流传至今。

      明清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小说了,第一本书就是《三国演义》,是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是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不但体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也为后来的侠义小说奠定了基础。《西游记》反映了人民蔑视统治阶级,敢于斗争的精神,人可以修炼成神仙,人死后也可以成为鬼怪,当然鬼怪也是可以再次投胎为人的,但是妖却不行,妖永远只能是妖,不可能有轮回的机会。《红楼梦》更是经典中的经典,作品包罗万象,类似一部百科全书了,里面的诗词更是让人久久无法释怀。有一对西班牙夫妇,用了20年的时间把《红楼梦》翻译成了西班牙文,实在是令人佩服之至。《儒林外史》揭露科举,讽刺科举制度,典型的就是范进中举,50多岁了好不容易考中了举人,结果还疯了,让人既可怜又可叹。《聊斋志异》借妖狐鬼怪来讽刺社会,正人君子还不如妖狐鬼怪,这是什么世道?《永乐大典》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2万多卷,11000多册,现在存世的有300多,中国有200。都是抄写的,原本和正本都毁了,据说,原本有可能被埋在十三陵的长陵里,跟永乐皇帝一块给埋了,这也只是个据说。《古今图书集成》也是类书,所有跟康熙皇帝有关的事全有。《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包括经史子集,这部书在全国找了几千个毛笔字写得好的人,抄了十年才抄成了七部。这部书号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两亿四千万字,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想看完真的是非常非常难的,具有收藏价值吧!

      16世纪末开始,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开始在中国传教,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引进了西学。后来,雍正皇帝下令禁止天主教在中国传播,从1723年禁教到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才解禁。

      到现在,中国古代史部分告一段落了,这些都是梗概,毕竟历史发展了上千年,能因为这部书而对历史感兴趣就算是一个非常大的成功了。历史原本是很丰富多彩的,只不过历史毕竟是人写的,所以个种领悟还得靠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7 16: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mppp 于 2018-5-9 16:48 编辑

        从今天开始,读《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的第二部,袁腾飞说中国史下。

      当时买这套书的时候,缺了第二部,后来同事从淘宝上买到了,借来读之。第一章:落魄挨打奈何天(鸦片战争)。

      在嘉庆、道光时期,清朝社会上已经显露出衰败糜烂之象,而此时的西方,却已经是民族主义勃兴,工业革命大显身手的时候。英国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发祥地,17世纪40年代,英国最早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又率先实现了工业革命,这就是清朝跟西方的差距。

      明清以来的中外贸易,一贯是和平共处的,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跟中国做生意却总是赔钱,这对于英国来说就不愿意了,原本英国就是看中了中国的原材料和市场,不挣钱的买卖岂能再干下去,于是,为了原材料和市场,英国决定动武。在动武之前,必须要找到一个借口,这个借口就是1839年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女皇宣布,英国是为了自由贸易的原则而对华开战的,就这样,4000名东方远征军,16艘战舰,540门炮绕过了半个地球,来进攻拥有13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有4.1亿人口和90万正规军的大清帝国,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看起来是敌我力量那是相当悬殊的,但是结果却是英国顺风顺水,而清军是节节败退。英军先是攻打广州,林则徐只能防御,英军一看广州防备森严,转而进攻厦门,闽浙总督邓廷桢在此镇守,也是防备森严,英军就奔定海而去。知县姚怀祥率渔船对抗英军的战舰,全军覆没,姚怀祥投海自尽。

      为平息战事,道光帝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到达广州,下令查办林则徐和邓廷桢,但是英国政府不但要求查办林则徐,还要开港、赔款、割让香港岛,琦善就不敢做主了,于是英军开始炮轰大角、沙角。关天培在孤军无援的情况下死守虎门诸炮台,最后中炮而亡。此后中英再次在定海开战,此战中葛云飞、王锡朋和郑国鸿三位正二品总兵也壮烈殉国。英军继而攻打镇海,两江总督裕谦自杀。英军为逼清政府就范,从广州出发,经过东南沿海进入长江直达南京,清政府只能屈辱投降。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两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要中国和英国商定制定。接下来又签订了《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1844年,美国和法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主教又可以在中国自由传教了,这是天主教第四次进入中国了。

      鸦片战争以后签订的这些不平等条约,让中国的独立主权和自然经济都遭到了破坏。在此过程中,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逐步走向解体,开始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市场之中。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国门被洋人给打开了,中国的斗争也变成了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1 18:49 , Processed in 0.18786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