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时间从哪里来——节选自《华杉读书笔记》
学习的时间从哪里来?——节选自《华杉读书笔记》时间是不可再生、不可逆转的资源,也是最公平的,时间的结束—— 死亡—— 更是人世间最平等的一件事,有人富,有人穷;有人生,但是没有人能不死。所谓光阴似箭,人们各种忙啊!学习的时间从哪儿来呢?与其问时间从哪儿来,不如问时间到哪儿去了。华与华有一个管理活动,就是每人发一本小册子,叫《时间去哪儿了》,全是时间表,一天24小时,15分钟一格,让你记录一下自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连续记录两个星期,自己做一个统计分析,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有效工作时间少得可怜,时间都是东混西混中溜掉了。人生就是一段时间,规划人生就是时间管理。而时间管理,就是学习的基础课、基本功。怎样管理时间呢?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工具,叫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把事情分为重要而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四类,然后集中做重要而紧急的事。这个法则,符合所有不会管理时间的人的想象,而真正能管理时间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正是时间管理失控的结果,只有不会管理时间的人,才会搞出这种东西。好的时间管理,应该没有什么紧急的事。如果总是在处理紧急的事,就会导致更多紧急事务的出现。你看一个人每天日理万机在解决问题,实际上他制造出来的问题远远超过他所解决的,他就会越来越忙,直到崩溃为止。这样的忙,真不是什么光荣的劳动。我的时间管理原则有六条: 第一条原则是少举事这也是曾国藩说的,出现在他写给弟弟曾国荃的信里,和前面讲下日日不断之功是同一封信。当时曾国荃打下天京城,平定了太平军,衣锦还乡。曾国藩就写了一封信给他,说你这些年打仗辛苦,身体搞坏了,学问荒废了,回家之后,就是休养身体和读书学习两件事,要做好这两件事呢,首要的就是少举事。少举事,什么意思?就是少给自己立项,包括慈善事业,你衣锦还乡,家乡一定有很多人找你啊,今天这里要修一座桥,明天那里要捐一条路,你不要觉得这是为家乡作贡献,就去参与,因为这样,一来消耗你的精力,二来又容易生是非,不要以为你捐钱就是好事。这话太深刻了,我们平时是不是一听见什么事情是好事,是善事,就去参与呢?开始时把自己都感动了,到后来却是一地鸡毛,不了了之。我的原则很清晰,我知道自己有什么事,但凡不是我的事,都不关我的事,我岂止是不参与,我连听都不要听,因为听一下,也耽误我的时间,消耗我的心神。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我的“礼”,就是我的志向,我的工作,我的学业,我的家庭,我的朋友,其他一概不看、不听、不说、不动。除了不参与别人的事,兴趣爱好也必须少!有人介绍自己,说“兴趣爱好广泛”,这个兴趣爱好广泛,是学习的大敌!因为你什么都要弄一弄,那就必然什么都弄不好!王阳明年轻的时候,也是兴趣爱好广泛,能下棋,会写诗。后来,他恍然醒悟,棋也不下了,诗也不写了,因为太耗时间。他一心扑在自己的哲学研究上,所以他留下的诗作较少。少举事,减少兴趣爱好,才能把你的时间从源头上聚集起来,才能学有所成。第二条原则是“节拍时间”尽量固定自己的日程,到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少举事之后,留下的科目很少了,把这很少的科目,都安排成固定的循环,这就不需要什么“重要紧急四象限”了,一年之中,每天干什么都特别清楚。“节拍时间”这个词,我是跟丰田学来的,它的原意,不是讲个人的时间安排,而是讲团队的工作时间安排,让整个团队,都按同一个节拍跳舞,那每个人的时间都没有浪费,大家的工作安排都严丝合缝,没有等靠要的浪费。这就是丰田说的“Just in time”。我每一分钟都活得Just in time,我有什么重要紧急的事呢?你说那事很紧急,必须处理,我干脆把它放弃不要了,接受损失,自愿买单!我也不让它干扰我的节拍,因为我的节拍创造的价值,比任何所谓紧急的事创造的价值要大得多。 第三条原则是铁石心肠没有什么抹不开面子的事,我的时间我做主,决不允许任何人打乱我的时间。这一条,太普遍,也太重要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体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家聚一聚,对不对?我的原则很简单,有朋自远方来,之前约过我没有?之前没有约,不参加!为什么呢?因为我有我的节拍时间,每一分钟我都计划好了,突然来约,就是要改变我的计划。我有什么理由要改呢?很多人觉得这种事拗不过面子,那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他如果事先没约你,那就并不是来看你的,你没那么重要。他该办的事办完了,发现还有点空,就找你填个空。嘴上虽然很热情,你必须得来!但只要你不去,一分钟之后人家就把你忘了,马上找下一个备胎。曾经有朋友觉得我这样做太“绝情”,但是,后来,他们都不得不承认其实我更“深情”,至少是“专情”。比如,有同学向我抗议,说我同学来了都不参加聚会。我就问他每年同学正式聚会他参加没有?他从来没参加过,我却每次三天聚会从头到尾都在,而他每次都说忙,没时间来。那是提前几个月都通知的,为什么会没时间呢?有的人,有一种“时间计划坏习惯”,就是随意拿别人当备胎。有一位也算名人的朋友,通过别人介绍要约我“交流”。我真不愿意没事跟人瞎“交流”,但碍于介绍人的面子,查查自己的日程表,安排了两周后的某个时间。可到了事前一天,他发微信给我,说不巧第二天“有个重要会议”,顺延到下一天如何?我可以说是很不爽了,永远不会再留时间给他。这样的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有人跟你约时间的时候,只是先约上你,到时候再随时根据他自己的“重要紧急四象限”来进行调整。作为一个有“时间计划好习惯”的人,我不能降低自己要求,去顺应他人。别说我纯粹是为朋友面子奉献,就算他是我客户,我也要考虑不做这个客户,因为管理时间不靠谱,危害我的“最根本利益”——人生。另一个糟糕的时间习惯,是“每一顿饭都要跟别人吃”。这种观念非常普遍,所以很多人甚至都不跟家人吃饭了,每顿饭都要去找人“谈出点事情来”。我也接到过这样的邀请,说“一起吃饭聊聊看看有什么好做的”,我心想你是没事做啊,俺可是有事做的人!不仅不想聊有什么好做的,我连听都不想听!在曾国藩给曾国荃的那封信里,他还说了一条:“晚上不出门。”晚上不出门,回家吃饭,饭后读书,这是最好的时间安排。后来,我看巴菲特的演讲,说他为什么不住在曼哈顿,要住在奥马哈。他说如果住在曼哈顿,每天都有人来跟你通报交流信息,你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所以一定要住在奥马哈,没人打搅,才能自己安静地思考。如果我们忙到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哪有时间读书啊?所以,饭局和喝茶聊天是读书的大敌,要想读书,就要去除一切非必要的邀约见面。巴菲特住在奥马哈,他怎么获取信息呢?他是固定的时间,专程出去转一圈,列好名单,依次拜访企业和企业家,然后,再回奥马哈消化处理信息,独自思考,止、定、静、安、虑、得。 第四条原则是专时专用做事不能一心二用,对时间也不要想一举多得。一段时间内,就做一件事情。就像前面我讲过,我每年都参加正式的同学聚会,说去哪儿玩,就去哪儿玩。我保证有时间!这样的聚会,我每年可不止一次,我同时还是两个高尔夫球队的队员,每个季度都会有两三天一起出去打球的安排。我也跟队友们约定一个规矩,不管到哪个城市打球,谁也不许约当地朋友见面。因为我们一起出来,是集体活动,聚会交流,你再去约见当地朋友,打搅别人,也破坏了我们的集体活动。比如我们去深圳打球,你不要说你有老朋友要见面,我们每个人在深圳都有一大堆朋友,不是只有你有。如果大家都跑了,那我们到底是来干吗的?忘了初心本谋,那工作人员的安排,晚宴的酒菜,全都浪费了,对不起人,也对不起那一桌菜!专时专用,开会就是开会,读书就是读书,打球就是打球,无论做什么事,都全身心投入。也是一个“敬”字,开会要敬那会,读书要敬那书,打球要敬那球,吃饭要敬那饭。我有的朋友是教徒,吃饭前要先祷告——感谢主赐给我们食物,这也是敬。 第五条原则是时间一定要大块大块地用,充足地用,不要零零碎碎地用现在都讲碎片时间,认为碎片时间就是碎片人生了,可活成个碎片,有什么意思呢?时间的使用,就是排兵布阵,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大块大块地用时间,做到极致,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唯精唯一。忙啊忙,有的人可能是真忙,我也忙过。不过,以我的观察,99%的人忙,都不是真忙,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水平低,老搞不定,有人一天能搞定的事,换一个人一个月他也做不出来,或者说一辈子也做不出来,他能不忙吗?二呢,是不能止于至善,安分守己,犯了“两多症”——想得太多,要得太多。忙得不得了,忙着作死。第一种水平低的忙,要停下来,重新学习,因为你干的工作,其实你根本不会。很多人都不会干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是他不知道而已。不会干,他怎么也能生存呢?因为客户也不知道他不会,就乌龙对乌龙,大家相互糊弄而已。郭德纲说:“相声这东西,没有什么说得好不好,只分会与不会。”这话我深有同感,就像我做广告,我就知道,广告这东西,没有什么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只分会与不会;会的人,做的东西都一样;不会的人,做的东西也都一样。第二种忙呢,是被欲望牵引,总想做大做强,想胜过别人。治这个病,儒家有两剂药,一是要立志,二是不外慕。立志,要有志向,一心要把什么事情做好,就会去学习,不会给自己搞很多事。不外慕,就是不羡慕别人,不管他有多大事业多少钱,我也不羡慕他,更不愿意成为他,因为我有我的追求。如此,就能立志定心,把时间大块大块地投入读书学习了。
第六条原则是不追热点这一条在今天特别特别重要!因为互联网时代,动不动刷屏,热点太多了。追热点就像街上有人打架你围观,还参与评论,这样最浪费时间。比如比尔·盖茨离婚了,满屏都是,每看一眼都是浪费时间,如果你还去点击阅读各种分析和八卦文章,那你真是不可救药,不可能有时间读书学习了。不追热点,不看热闹,是读书人的基本素质。《世说新语》讲东汉“割席绝交”的故事:管宁和华歆在同席读书的时候,忽然有坐轿子的官员从门前过去。管宁仍然照常读书,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看他这样不专心读书,又羡慕做官的人,便割断席子,彼此分开座位,并面色严肃地对华歆说:“从现在起,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关心自己内在的修为,不关心所谓“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果你觉得自己一刻也不能脱离对国际国内大事的关注,不妨看看笛卡儿的人生准则。 笛卡儿说,我的人生准则就这几条:(1)服从本国法律和习俗,遵守中庸之道,不走极端,效法周围熟悉的榜样。(2)在行动上尽可能坚定果断,一旦选定某种看法,哪怕它十分可疑,也毫不动摇地坚决遵循。(3)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始终相信,除了我自己的思想,没有一件事情可以由我做主。就算我被平白无故地削除了封邑,我也不会像为什么我没有当上中国皇帝那样懊恼。(4)不管别人的行业好不好,我只继续从事我已经选定的这一行。最后,笛卡儿总结说:“我的人生准则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继续教育我自己。”如果你也像笛卡儿一样,把教育自己当成最重要的人生目标,就可以开始读书、学习了。
总结两个字,就是自律,绝大多数人做不到! 准确地说,应该是执着。 写的太棒了,深有感悟和思考,值得我去效仿。
页:
[1]